微观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历史是过去了的生活,是由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微观历史构成的。然而教科书受篇幅的影响,往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只局限于教科书,只局限于宏观历史的建构,生动的历史只会变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框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不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本文中倡导历史教师利用微观历史,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增强课堂实效。

微观历史简单地说,是大场面、大事类的宏观历史以外的历史,即"历史的细节"或"微小的历史"。微观历史对教科书的宏观历史具有很强的证实性、补充性,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微观历史范围非常广,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挖掘使用的主要包括:历史数字微观、历史文档微观、历史图片微观。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微观历史开展教学具有以下的功能和作用。

一、有利于唤醒学生情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态度、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发掘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微观历史,创设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如,在教学"汉朝历史"时,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的微观历史细节:

细节一: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细节二: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骞,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带去的旌节一直留在身边。

细节三: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当这三段有血有肉的微观历史材料呈现出来时,深深拨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学生的心灵立即被汉朝的这些英雄们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深深地震撼了!

大英雄的爱国精神感染了我们,同样平民的小历史也能唤醒我们的情感。呵护个人自尊,限制权力,这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观念。仅凭精英史观下的教学,委实难以呈现历史的全貌,难以舒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补充平民的小历史是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中渗透传记、家谱、口述、日记等小历史,有条件可组织学生编纂小家谱、村史等活动。这样通过平民百姓平凡无奇的事迹、丰富的情感等细节,从而提升学生尊重个性的历史意识,提升公民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新角度看历史,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将学生的探索精神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创新精神的驱使下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微观历史从下而上地看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凝视历史,克服思维定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1.利用微观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性呈正相关联系。而要把内在的动机转变为思考的动力,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微观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现微观历史资料,以更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如,秦始皇兵马俑、故宫、敦煌壁画等只靠单一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如将这些微观历史细节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刺激学生的多方面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究微观历史,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强调的是对未知信息的假设,以突破原有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禁锢。因而在教学中,应避免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应激发学生思维,应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微观历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探究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以下几则微观历史细节:

细节一: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细节二: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细节三: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细节四: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阅读完材料后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他们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探究这四则历史细节出台的背景,微观数字的正确性,导致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经过自主的探究后,有的学生指出:通过斯大林模式,苏联建立,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也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斯大林模式是成功的。而有的学生则指出:后来它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牺牲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斯大林模式是有严重弊端的。这样通过对微观历史的进一步探究,学生各抒己见,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三、以小见大,有利于学生对社会演变的宏观历史的感悟 宏观历史是"大历史",是广度的历史,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微观历史强调小中见大,把小研究与大意义联系起来,为宏观历史的空洞提供珍贵的补充和说明,可以克服宏观历史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枯燥性。感悟宏观历史,洞悉历史发展规律,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微观历史的探究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微观的历史血肉像糖葫芦一样与宏观历史的主骨架串起来,使历史活生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找出解释历史规律的线索。例如,在讲授"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宋代的社会发展及在整个古代历史中的地位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最好投影出来),再配合教师的讲解(或由一位对作品比较熟悉的学生介绍),通过画面的街道、店铺、船只等细节的剖析,激起学生对于画面细节穷追不舍的窥视欲,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北宋都城的繁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投影出唐朝都城图,让学生找出唐都的"坊"与"市",通过细节的比较,从而让学生了解宋都商业从空间上、时间上突破了唐都的限制,理解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及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这样,通过具体的细节或"小历史",有助于学生从水滴中洞悉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世界,有助于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史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有利于传授学生一些探究历史的方法

过去,历史教学侧重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没有把历史认识的方法看作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好像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完全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与中学历史教学无关。而从教学改革的实践可看到,中学生像史学家一样,掌握一些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方法,例如,如何从限定的对象、缩小的范围中判断微观历史材料是否有用、鉴定真伪、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

总之,我们要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寻找历史长河里一颗颗零散的珍珠,恰当地运用微观历史,展示生动有趣的历史,使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52673.html

相关阅读:高三历史常识:唐朝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