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数学交流;交流的环境;师生广泛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交流是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什么是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
一、善于促进数学交流的目标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明确纳入教学目标轨道,增强交流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以提高数学交流的技能技巧为主的数学交流目标。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应渗透在整个初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鉴于我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课堂教学中气氛是够好的,就是方向不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下面四点为改善和促进数学交流的目标:“单向”的交流转向“互动、合作”的数学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动参与数学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反思辩析、敢于质疑的能力;注重开放的数学交流。
二、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注重教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的工具。口语训练的层次: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例如在初一有理数这一章结束之后,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我是零”的征文比赛,并在课题堂中进行师生交流讲评,取得良好的效果。又如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用“三线合一”来概括;讲圆心角、圆周角时可用一个圆中“等弧对等角”来理解;讲抛物线平移时,“左加右减”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描述、探索、调查、倾听、阅读和书写是交流的技能。数学教学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而,在教学中往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也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与家长、与朋友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交流对数学的态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交流。
三、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
(一)设置合作交流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交流环境,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交流的可能。
(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三)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数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挖掘课堂潜力,发掘交流因素,师生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本课题组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感知学习目标,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并规划方向
通过这样的数学交流活动,使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并能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二)加强实际问题的技巧教学,使交流更具有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不同类型的实际题目特点,要明确题目对于学生的接受难度,若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解题思路,要注意做好题目的分析,待学生能够找到解题方法后,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答案,再做好题目解后反思。
(三)发挥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特点,教师设计一组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化归、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结论,自己去设计解题的计划,自己去完成解题步骤。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某些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作一些必要的提示和一些示范性的板书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五、丰富课外知识,在应用和探索数学问题中加强数学交流
在课外学习中我们强调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优势,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
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数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
课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那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六、小结
学生增强了数学交流的兴趣。明显感到课堂气氛好了,学生发言积极,问题问的有针对性。而在以前,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比较冷淡,每次回答问题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交流需求情感,并予以维护和支持。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马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53908.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