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高考将至,应广大考生需求特体整理了“2013年高考历史考点大全”,希望考上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多知识。在此预祝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
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未被广泛应用。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商鞅虽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也就是“商君虽死,其法未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不是由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的。
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
5。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不仅包括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包括: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6。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词,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7。“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8。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特指由长安向西直通欧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东的商路。
9。西汉时,刺史能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不是因为其权力超越百官,而是因为其代表中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
10。作为重要的产粮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是后来出现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天府之国”了。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只是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不是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并且是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而不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2。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13。隋朝大运河只能说是“开通”,而不能说是“开凿”,因为诸如邗沟原来已经开凿出来了。
14。吐蕃(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而不是在唐朝。
15。日本仿照唐都长安城建造的都城并非东京,而是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即今日奈良)。
16。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统一。
17。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正常存在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一般会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统治者则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18。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19。在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时,不仅要注意对宋政权来说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给人民带来的负担,而且要看到其客观进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20。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21。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禁止对外交往,而是严格限制,当时还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22。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23。半殖民地半封建并非指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而是指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表现。
2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2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只有一个,即《天朝田亩制度》,而不是《资政新篇》。
26。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在于是否引用西方先进技术,而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面二者则是一致的。
27。慈禧太后属于顽固派,只是暂时支持洋务派,并不是真心支持洋务运动。
28。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高中政治。
29。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但科举制则在1905年被废除。
30。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但由于只是部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并不彻底,也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支持。
3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派别内部的政体之争。
3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33。护国运动从反袁的角度来说是胜利了,并恢复了共和国号,但这个运动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终还是失败了。
34。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3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同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6391.html
相关阅读:2011-2012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