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彰显其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应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浓浓的趣味和生活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新课改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认为要让数学真正生活起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细心捕捉生活化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生活素材,实现文本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从教材中捕捉数学素材。例如教“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我细心发现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安排了相关活动—调查附近超市的商品情况,这样就可以充分将教材与学生生活有机切合。于是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到超市看一看500克食用盐、70克面饼,称一称1千克、2千克水果,拎一拎5千克食用油,掂一掂5克、50克袋装调料,抱一抱25千克、50千克袋装大米,猜一猜各种物品的重量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去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鲜活的实际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使学生不仅体验数学概念,而且也深深感悟概念所揭示的内涵。
2、从生活中捕捉数学素材。在学生认识百分数时,我要求学生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收集百分数、和有关会计接触了解百分数,并思考百分数的含义。课上组织学生交流,结果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对象包罗万象,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出油率、出米率,与学习成绩相关的优秀率、及格率,经济方面的增长速度……由此,学生从生活中加深了对百分数的理解。
二、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让学生服务数学化生活
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综合实践的“生活应用”。我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融入生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春节快到了,学校总务处的王老师到商店买了6盒“西洋参”,准备送给6位退休教师。这种“西洋参”包装盒从外面量长48厘米,宽36厘米,高8厘米,再用尼龙绳扎好拎回学校。请你帮着设计一下,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如果扎一道,有几种包扎方式?哪种方式更省扎绳?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不一会儿排列出好几种方式。哪一种更符合要求呢?学生反复推敲,细心比较,最终统一了认识。通过上述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数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把学习数学与愉快的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数学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比例尺,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学习了利息计算后,围绕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让学生几人一组走向社会,调查银行利率、存款时间、存款方法等,然后计算不同的利息,经过对比、筛选,最终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有所了解、有所发现,获得了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尝试到了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丰满了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学会了用已有的知识来科学、合理地解决解决生活问题的本领。
3、改变信息。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我一改过去数学信息基本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展示生活化的图示、场景等,刺激学生的阅读胃口,让阅读与观察并驾齐驱,让兴趣与探究相得益彰。
4、拓展开放。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习题,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利于学生健康地学习数学,有效地改革教学。在实践中我本着使学生既需动脑又跳一跳即摘到果子,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优化思维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设计了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
三、总结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实践中,有的老师片面理解了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从而游离了数学的本质。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教学误区,追求数学真谛,让数学真正生活起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67694.html
相关阅读: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观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