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网络信息的年代,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区在新教材改革中,率先采用北师大的新教材、新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八个字,在此本人谈谈教学活动中的“交流”环节。

  “交流”是一种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是信息传递、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用这种方法,使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接近,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活跃去思考问题,在交流中,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对方的缺点、漏洞,使学生有种顿悟感,亦快速地纠正个人的错误思维。

  一、在“交流”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活动中,“交流”是常见到的一种活动,教师经常碰到学生请教题目的情况,而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一时解决不了(尤其是一些难题),就不当堂解题,许多老师会把题目带回去,完成再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其实这位老师失去了一个训练学生的良好的机会,因为学生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起步的。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对学生的能力毫无长进,碰到难题仍无法独立解答,他们自己仍然得不到提高。

  现代的教师应转变思想,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不是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解题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还应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策略去解决问题与困难。因此,教师应利用每一次“交流”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问题,变更问题,选择策略,变更策略,引入辅助问题,综合运用策略……边演示边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看到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在学习开始时分析学习问题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观察,自我临近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时,则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及学习方法的适用性,评定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策略运用水平和问题所在,并制定调整措施与计划。

  二.在“交流”中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交流”着解决问题时,应让学生开声地想,这就是新教材、新教法中的“交流”,这样学生已具有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这些技能的缺乏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的——教师可以从他们开声的想法中得到所要的足够信息;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数学问题和练习,向学生清晰地示范如何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所缺乏的技能,逐步完善认知的技能。

  三、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连动性

  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做一些具体的诱惑工作:可以先出示一些典型例题,再交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在学生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地提示使规律性的东西时隐时现,非本质的东西则可有可无。这样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继之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在“交流”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通过加强“双基”训练,已使学生掌握了一部分基础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自觉串线归类、加强记忆。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些综合性练习题,启发学生可纵向,可横向,亦可逆向地联想,从知识结构的不同方向去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四、在“交流”中开拓思路,诱发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具体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以此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五、在“交流”中激励猜想,追求高效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高效性思维,就必须讲究思维的效率和速度,不能如常规思维那样按部就班地“迈方步”,必须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个较大的“跨度”,使学生有一种敢于超越的精神。为此教师在“交流”中采取了如下做法:适当安排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后,就“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生动”和“奔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猜想,启迪学生的“灵感”,促使其“顿悟”,使思维活动不断地产生“飞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段。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新的教学法;自觉地运用新教材、新模式,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使每一位学生懂得,数学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承袭过去,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批判地改造前人既得的成果而把数学推向前进。不断启发、诱导、教育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交流”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攀登数学科学的高峰。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罗道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980567.html

相关阅读:高三数学差补课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