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意识贯彻到写作中,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和形式俱佳的。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精心打造首尾。 你精心设计的有个性的“亮点”,你的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不可遮遮掩掩,直到文章的末尾才露出姿容。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现”。河南一考生的《一把生锈的锁》,文章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信随岁月逝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实实在在的锁,另一方面指心灵上的锁,生动形象。重庆一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2.紧跟时代步伐。北京高职一考生的《时尚流行我心定》作者首先用“时尚”作为文章的开篇之语,继而用现实生活中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来阐述所谓的时尚。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时尚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有时代特色。江西一考生的《把“意见”刻录成光盘》,好就好在不落窠臼,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从而似乎出现了一个个画面感,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自然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形式。
3.敢于逆向思维。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七)》中,大对小,厚对薄的包容容易理解,但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此种创意实在是独辟蹊径,非同一般。江苏一考生的《项王项王若奈何》,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例文赏析(1)
例文1:
时尚流行我心定
北京高职一考生
时尚,是社会在一定时间段流行的习俗和风气,有人也称之为“时髦”和“新潮”。
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竞相展示着它们的身姿,赢得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青人的青睐。
时尚,关键在于流行,且不说流行不一定是好的,“因为流行性感冒也流行,艾滋病也流行”,就是流行本身,既为流行,谁来引领,谁来推动,流行动机何在,目的何在,效果如何?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 。
潮流与时尚的兴起,往往前有引领,后有推动,中间大多为身不由已,言不由衷,随大流而矣。但相互激荡,推波助澜,来势其汹,去势之猛,超乎人们的想象。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模仿性、从众性太强的民族,往往什么东西一出现,常常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不问所以然,便一哄而起,一拥而上,从众而行,所以流行的速度,波及的范围,较之恶性传染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结果,往往让人瞠目结舌。
五千年的文明,太古老了,让我们也有些陌生、疏远;好在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离我们尚不太遥远,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回顾5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事情还少吗?而这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仅仅是头脑发热,缺乏理性的行为,给中华民族,给百姓苍生,造成多么大的灾难啊!
如今倒好,人们似乎走出了过去政治的狂热,走入了经济的“冷静”,但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冷静了吗?不说其他,单就流行,我们依然处在非理性的状态。
现在有时装设计师,时装模特,时装发布会,而且有形象设计师,色彩顾问,等等等等。女性的服装一季一流行,一年几变化,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即让男人简单、呆板,几年、几十年一惯制的西装,如今也颇有流行的讲究。过去的两粒扣西装不时兴,不流行了,今年流行三粒扣,明年流行四粒扣……此时流行圆驳头大翻领,彼时流行方驳头小翻领……让老实巴脚的男人们也手足无措,不知穿什么好了。
而如今年青人的流行,就更多了,多得让他们的父辈都如坠雾里,不明就里。
流行归流行,但是谁人受益?是商家无疑。但一个腹有诗书,气宇轩昂的男人,即让衣着平常、素朴,无论三粒扣,还是四粒扣的西服,抑或一件中式的布衣布衣,我想,他的形象、气质也一样不逊于一个油头粉面,珠光宝气的人,而且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晋书》本传里记阮咸,说“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灿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人家晾晒出来的衣服都非常漂亮,家贫困窘的阮咸,没有什么好衣服可晒,但是又喜欢流行,也要晾晒衣服,只好用竹竿当院挂出粗布短裤,有人奇怪他的行为,不以为然,他只得自我解嘲地说:不能免俗,姑且如此而已!
如今,我们盲目跟风,一味热衷于流行,又在多大程度上与阮咸的“不免能俗,聊复尔耳”不同呢?
在一个时尚流行,风水轮流转的时代,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应该不为世俗所动,不为流行所动,认准自己的事业,认定自己的方向,入静、入定,伏下身子,潜下心来,踏踏实实,稳步前行。
流行时尚,皆为过眼云烟,唯有学问事业,长留世间。
有志的年青人,不要自轻自*,没有主见,莫为流行所动。
【亮点透视】
作者首先用“时尚”作为文章的开篇之语,继而用现实生活中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来阐述所谓的时尚。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时尚生活。最后用有力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有志的青年,莫为流行所动,要有自己的主见。伏下身子,潜下心来,踏踏实实,稳步前行。才能收获一份充实而美丽的人生。文章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见解新颖,流露出作者不俗的个性,具有新时代气息,让读者耳目一新。
例文2:
包容
北京一考生
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爱与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这是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商店里,货架上有一种名为“话梅糖”的小小物品,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慢慢有所感悟的。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涌上心头,都把我的心也埋没在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选择哪一种时,陡然,一个被挤在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静的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我想: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了几个月的零用钱却换几块朴素的糖来满足贪馋的小嘴。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竞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我想起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都早已摇射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物资缺乏,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物,却也毁去了多少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小的话梅糖竞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
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是一名成年人,再次品尝时,本来也应该有所思考吧,如今的话梅特有的滋味也毫无改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时刻,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而它的口味既清淡又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于别类的糖果的强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丰厚。而这又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的特点。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
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而眼前的话梅糖则是包容二者的最佳境界,带给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
不论你是否喜爱,了解话梅糖,它都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包容了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
有时想想,由从前到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亮点透视】
大对小,厚对薄的包容容易理解,但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此种创意实在是独辟蹊径,非同一般,看似容易最奇崛。作者通过小小一块方糖,映射出时代的变迁,联想到人性的多维,引人玩味,发人深思。(孟邻)
例文3:
天堂之辩
河南一考生
某年某月某日。天堂书屋。
青衣青卷青灯,关云长正襟读《春秋》,忽见孔子踱来,慌忙拜倒:“先生所编《春秋》瞿冠古今,铄灼千秋,真乃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只是后生有一事不明:我屡按《春秋》行事,不敢稍违,何故时时碰壁?”
孔子轻轻一笑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春秋》毕竟为我一家之言,岂能至善至美?云长文韬武略,旷世奇才,凡事须有主见,相信自己,且莫一味听取他人意见。”
“先生此言差矣!”
马稷不知何时闯进屋来:“想我当年若听王平之言,何致失守街亭,千古遗憾!人莫要尽信自己,须广听谏言,多听他人意见。”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黄庭坚乃是那般懒洋洋,想我好友苏东坡,若只听他人之言,而不信自己之才,则何得《石钟山记》?依我之见,自信为先!”
“鲁直之言,平不敢苟同!”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屋角传出,众人无不起敬,只见屈原缓缓来到众人前,“滔滔汨罗江水,悠悠已是千年。千年前郢城里,怀王狂妄,不听老夫之言。一朝身死国灭,郢城并入秦界。此可谓闭目塞听之过也!”
谢玄仍那般矫健,疾步过来,向屈原拜道:“前辈之苦,晚生亦恨,而前辈之言,晚生不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众口纷纭,百家之言。一人虽微,何以立足?一事虽小,何以纳言?激流之中,自身方最牢;百家争鸣,须听己一言。万般品质,自信犹可贵;千股洪流,顾己方为先。”
“诸位听我一言!”此言一处,原本喧闹的天堂书屋霎时静寂,只见顾炎武起身正色,对众人言道:“自信诚可贵,纳言不为过。大凡圣贤之人,无一不知人纳谏。古往今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千古帝王,一代名君,何以成就一代伟业?何以逐鹿问鼎中原?原因无非有二,其一,自信果断,刚毅不乱;其二,虚怀若谷,善听谏言。有自信而闭目塞听,则为狂妄自大,尽信他言而没有主见,势必处处受绊,稍有不慎,即为千古之憾。古曰,君子处世,当有自信,又不排斥群言。既相信自己,又要善听正确意见!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连连叹服,关云长心中释然,天堂书屋记下了群贤精辟之言。
【亮点透视】
过去的就成了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以天堂书屋为背景,给故事的发生布下了严肃的气氛,话剧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各个历史名人的有序出场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讨论的展开。文章一改摆事实阐述道理的方法,变为让论据活生生地自己说话,显得灵活、生动。从整体上看,文章新鲜之处很多。
例文4:
一把生锈的锁
河南一考生
这是一个僻静的小镇,小镇的东头有一个很深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有一扇铁门,门上有一把锈迹斑斑的锁……
他七十岁了,身体依然硬朗。一天傍晚他来到了东头的巷子口但他没有进去。今天早上他刚说要到巷子尽头看一看,儿孙纷纷反对,有的说那里太阴森,有的说您一大把年纪了走那么深的巷子累着了怎么办。反正总之是不让他走去看。他依然徘徊在巷子口。还不时向里望望。什么也看不见。终于他叹了口气走了。
他五十岁的时候,一天在与妻子散步时,不知不觉竟来到巷子口,他一时来了兴趣,非要让妻子跟自己走进巷子里看看,妻子也不忍扫他的兴,只好同意,两人便顺着走了进去,巷子两边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走了一会,他们便看到远处有一扇铁门,这时妻子说累了,这里也没什么好看的,回去吧!他知道妻子身体不好,他认为这里也没什么好看的,于是他们又退出了巷子。
他三十岁的时候也是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一天与朋友聊天时聊到了那个小巷,他对那个小巷非常感兴趣,当从朋友口中得知那个巷子没人走到过尽头,他决定冒冒这个险,他顺着青石小路走着,离那扇门也越来越近,他看见了那把锁,它锈迹斑斑,越来越近了……他忍住激动的心情,终于走到了那扇铁门前,可锁却锁着,他失望地推了推门,门动了动却没有开,“见鬼吧!”他骂了一句悻悻的走开了。
他六岁时与小朋友在巷子里捉迷藏,为了不让小朋友找到,他一直向巷子深处跑。一口气跑到那扇铁门前。他很好奇地摸了摸铁门,一看又有门缝。他笑了笑便使出吃奶的劲,门被他推开了。他跑了进去里边是满院的鲜花与果树,院子的中间还竖着一个木牌“欢迎前来游玩,请随便”。他高兴极了,伸手摘了一个大苹果。咬了一口,真甜!
正是一把锁,锁住了你的自信,锁住了你的心灵,也锁住了你通往未知领域的道路。但愿我们还能保持孩子般的天真与自信。
【亮点透视】
作者用倒叙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主人公七十多岁身体硬朗却徘徊;五十岁生活幸福却退却;三十岁事业有成却悻悻走开;六岁天真无邪却用吃奶力气推开了那扇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信随岁月逝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实实在在的锁,另一方面指心灵上的锁,生动形象。
例文5:
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
河南一考生
一日,吴王夫差遇见唐玄宗李隆基,说起臣子进谏之事,二人长吁短叹,感慨颇深。
夫差:李老弟啊,我是糊涂人啊。子胥对我一片忠心,竟被我当成狼心狗肺,倘若当初听了他的话,斩了西施这个祸水,灭掉越国,也不会害人害己,便宜了勾践那小子!唉,子胥,朕不听你的话,无颜面对你及吴国民众啊!
李隆基:夫差大哥不要难过,比起你我更愧对我家祖宗和大唐子民。当政前期,我还能唤醒自己的耳朵,虚心听取姚崇他们的话,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可是后来,我迷恋于杨贵妃,整天听他的逢迎话,再也听不进一句意见啦,可那也只是变着法哄我开心罢了。好好的大唐江山,竟被我因这帮小人的“意见”搞得摇摇欲坠。啊!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坚持自己的看法——
夫差:你我同样治国失误,但错因不同:我是因为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你在于不辨是非听信谗言。
李隆基:可不是吗?但怎样才能做到既善听别人的意见又不信谗言呢?
夫差:我看咱们不如打开历史明君的电脑笔记本吧,看他们有何高见。
唐太宗:“亲贤臣,远小人”此诸葛孔明之教导后主也,拭亮你的眼睛,明辨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虚心接受贤士进諫,哈——(笑着离去)
李隆基:我家祖宗太深奥了,我有些听不明白,让我们看看国外的明智者。
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塞纳克:相信一切与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
夫差:各种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我看出共同点了。那就是如唐太宗说的,先辨别出好坏,在基础上要认真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当然最重要的要明辨是非。喂,你懂了吗?李老弟?
李隆基:懂了!我得马上给现代的人们说说去,让他们吸取历史教训!
【亮点透视】
文章想象新奇,构思新巧。作者超越现实的时空观念,“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巧妙地按排两个亡国之君会晤,通过他们的对话,辩证地阐述了“想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明辨是非采纳良言的主张,切合题意。新颖的对话形式与辩证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例文6:
菊花飘香的时节
重庆一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是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置楚国相位于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一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自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亮点透视】
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例文7:
没有翅膀的飞翔
重庆一考生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甲虫微笑着对我说,“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斑斓的翅膀,在天空中蹁跹舞动。”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
“啊,你!”小甲虫尖锐的叫声在我耳边响起。我拖着湿漉漉的双翼,睁开疲惫的眼睛,浅黄的粉翅垂在地上,我从一只毛毛虫变成一只小飞蛾,我笑了。阳光明媚得有些奢侈,虽然好朋友小甲虫一直期待我成为一只最美丽的蝴蝶,轻盈地在花从中飞舞,但我无恨亦无悔,如果注定我只是一只小飞蛾,经历了茧里的痛苦与挣扎,我也早已脱了胎,换了骨,虽然我没有斑斓的翅膀,我依然有破茧而出时那一瞬的动人。我依然会用并不曼妙的舞姿歌颂这个美丽的世界,请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可爱的飞蛾。
“每只鹰的尽头都是苍穹”,***目光中充满期待,“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坚强的翅膀,在天空中铺展你的辉煌。”轻风温柔地吹动我茸黄的毛,我听到燕语呢喃,讲述着一些古老的故事。
“啊,你!”妈妈沉重的叹息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但我心里明白,我只是一只平凡的鸡,天空只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妈妈收养我这个孤儿,一心盼望我会是天空最骄傲的一只,可是对不起,妈妈,我只是一只鸡,所以蓝天不是我的选择。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我会在那里尽情地跑动,如一朵黄色的云掠过碧绿的天际,因为那里才是承载我快乐的天国!鹰不会把绿草的期望强锁上眉头,碾碎一个春花秋月的日子,在一片放逐理想的草原,我会和鹰一样快乐。妈妈,请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幸福的鸡。
“每一只天鹅都是天使的一次微笑,”爸爸慈祥地凝视着我,“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洁白的羽翼,在天空中书写你高贵的美丽。”水珠轻轻地顺着我的羽毛淌下,我似乎听到雨打芭蕉,点滴着一些天荒地老的忧伤。
“啊,你!”爸爸失望的目光黯淡如被浇息的火炬,我天生有残疾,永远不能圆轻盈飞翔的梦想。我不会落泪,我想,有一些飞翔是不要翅膀的,有一些美丽是不需要书写的。我依然洁白如玉。在水间漫步,有我的快乐在流淌;我会微笑着,祝福那些空中的同伴。天使的姿态,不如没有翅膀的飞翔更接近天堂,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快乐的天鹅。
【亮点透视】
文章写得十分别致。作者采用比拟手法,以飞蛾、鸡、天鹅的身份和口吻,翻动想像的羽翼,叙事抒怀,表达自己对他人——朋友小甲虫、鸡妈妈、天鹅爸爸的期望的独特看法。通过对自我的认真审视和心灵拷问,表明了自己面对平凡与平庸,毫不自卑,毫不气馁,坚持自我,决不非难自己,永远快乐幸福地生活的意愿。文章生动地阐明了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充满诗的意境与韵味。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文章诗的语言,无懈可击的结构,耐人寻味的哲理让人刮目。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平静坚定地坚守自我的信念,更是它获得满分的充分理由。
例文8:
心的舞台
甘肃一考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题记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狼狈不堪,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也许,你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欺诈行骗,到头来众叛亲离,却喜滋滋地沉醉于苦心赚得的“战利品”上。
也许……
也许,在自己心的舞台上,你一直是一个独舞者。
宇宙由一个微小粒子爆炸开来,从此浩浩苍穹间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地球,人类出现、繁衍,从茹毛饮血的时代渐渐发展而来,形成了社会,拥有了文明。
人“个体”的本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心中不装着自己而只看到别人,他也会有私欲。然而,事物往往都有一个“度”,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如果眼中只有自己,而不给别人留下立锥之地的话,那么,他将永远生活在“自我”之中,直至孤独地死去。
古代的帝王集专权于一身,可是他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若不把百姓装在心中,那么很可能就是“覆水之舟”了。而我们现代人更是如此。毕竟,我们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力,我们总是要生活在人群中间,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么,就别做那个独舞者,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吧。
凭栏回首,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赠与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心中装着他人,就可以无怨无悔了;倚闾眺望,我们将做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眼中看到什么心中藏着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上面的舞蹈者,要看一看舞台有多大;而舞台有多大,就要看你的心有多大!
【亮点透视】
这位考生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作为题记,直接把文章的内蕴提炼出来,便于读者迅速把握。纵观全文,如果理解不错的话,这个“心”就是指“胸怀”。即“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作者从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起笔,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古代帝王的历史教训,说出了“若是眼中只有自己,而不留给他人立锥之地的话,那么,他就永远生活在自我中,直至孤独地死去”的道理,无疑,这和话题内容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写得较为精彩的是倒数第二段。作者用两个并列的条件复句构成了文章的主和弦:“……只要心中装着他人便无怨无悔;……只要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就无愧于心。”收束有力,意尽文完。
例文9:
观自观人,亮丽生活
甘肃一考生
世界多姿,人生多彩,拥有双目,当坐观世界,尽览人间;自我审视,慧眼辨人,方能生活得潇洒快乐,轻松悠然。
K君是个评论家。K君者,K市人也。自幼善谈吐。常观邻里乡事,而后大发其辞。乡人无不赞其才华,敬其论调。
每到年头节尾,乡人相约入市,观看贺戏,K君自然在其中。
及入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让K君满目繁华,于是乎,他便发挥个人特长,于市之一角,设台发论。上论三教,下论九流,左论同行,右谈陌生。当真可谓论辩惊人。
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正当K君大发议论之际,人群中,一位老翁问曰:“K君,久闻大名,容老朽一问,君坐论他们,何不论君自身?君自认完美吗? ”
K君惊闻,忽然面色通红,哑然而立。
和尚与元帅山路蜿蜒,树木葱茏。
“深山藏古寺,初日照高林”。一个寺院中,一位和尚身着僧衣,面目严肃,静望苍山。他,是在悟禅,是在静思自己的过去吧!他着眼于己。
一位大帅慕名来访。入寺后,大帅问曰:“禅师今日可又悟出了何等至理?鄙人来访,所为即事。”
和尚平静地说:“老僧近日朝观山色,夜览雾云,于此境之中,悟出一理:静心方能养神,自修我身。”
大帅笑曰:“禅师之言,不无道理。然,依鄙人看来,稍有偏见。”老僧面色柔和,悠然问道:“何以见得?”
大帅答道:“大师所悟之理,重在修养自身,只着眼于己,而本帅统领天下兵马,坐看天下大事,挥师纵横,保国卫家,本帅自认,大丈夫唯有放眼天下,着眼于天下百姓,才是正道。而于自身功名利禄,则毫无期重。所以,本帅着眼于天下百姓,以着眼于自我德行;而大师只着眼于自身的行为,却忽视了天下他人。 ”
和尚不再微笑悠然,他单掌当胸,躬身称赞道:“善哉!善哉!难得国家有君为帅,老僧叹服!今后,老僧当向大帅请教观天下他人之道。 ”
观己观人,亮丽生活古语道:“静坐长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诚然,人,只有看到自我,也看到天下他人,对比提高,才能不断进步。
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二者结合,是为至道。
审视自我,使自我彻悟,明己之过。观摩别人,使自我借鉴其长,得以提高。
观人亦观己,借来人长补我短;观己亦观人,献出己长正人非。
【亮点透视】
话题要注重创新。创新无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诸多形式创新上,结构形式创新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能够在整体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位考生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结构安排,即采用片段粘贴形式来构架全文,使文章新颖别致,内容丰富,主旨突出。前面两个小故事,尤其是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中机智抓拍的镜头,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的话题灵活有序地粘贴组合,并辅之以适当的议论(第三部分),点明其主旨,收到了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另外,作者的语言亦得之古典文学的滋养,比较凝炼幽雅;钢笔字流利妩媚,卷面整洁美观。这些都不能不使阅卷教师为之动容。
例文10:
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
甘肃一考生
话说愚公虽然是个老实的粗人,但在移山之前却深思熟虑了一番。
“两座大山把我们村与外界的发展机遇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
想到这里,愚公更加精神抖擞。
“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无论多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是让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并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
愚公自言自语道。
同村的智叟是当地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头买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由于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物品。智叟*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落户安家,让自己不再是穷苦的山里人,不要再和那些臭乡巴佬打交道。
愚公为了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他自动工以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而智叟也为自己的理想穿梭于山间,他挣钱的劲头不比愚公移山的差。由于二人都是在山间工作,碰头的机会也比较多。哎,你看他们不是聊上了吗?
“傻瓜,多向我学学吧,挣那帮乡巴佬的钱让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你这样拼死拼活,对自己有多大好处?”
智叟用一种智者的口气“教育”着愚公。
“为了咱的乡亲们,我顾不上自己的好生活。乡亲们来帮忙移山的也渐渐多了,我愈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
愚公很认真地说道。
“哦,还有,乡亲们对你的意见很大,有的甚至骂你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作为同乡,我奉劝你好好改改。”
“笨蛋!聪明人只会对自己好。”
智叟驳道。
“对大家好,才算真正对自己好。”
愚公很沉稳地说道。
“你我人生准则不同,所以话不投机。不过我希望你还是改改,好自为之。”
随着十几个春夏秋冬的更替,山里面与山外面已经由一条大道相连。乡亲们自己到城里买自己所需非常容易。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愚公常在村头的路边看来往的行人,一脸满足和高兴。而智叟在两年前已被乡亲们赶跑了也骂臭了。
第二年的春天,愚公就离开了人世。也许正如他所说:“我顾不上想自己。”
大家的事刚办好,他就这样去了。村里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村口路边立了块碑。碑的上面是愚公的头像。下面刻着一段话: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亮点透视】
话题作文具有范围宽泛、文体不限、写法灵活等特点。就写法而言,有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等等。这篇作文采用的是“故事新编”,即利用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作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可谓独树一帜,惹人注目。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苦干了十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落户安家”、“让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崇敬,而智叟最终为乡亲们所唾弃。文章结尾用“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的碑文,对两人的行径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主题。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这,或许就是这篇的魅力所在吧。
例文11: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湖南一考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体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固,这是父亲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疼爱有加了。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不再成天限制我的活动。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爸妈喜欢在周末带我到郊外踏青。那段日子始终印在我的脑海,因为美好,因为不再重演。记得,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总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陈词滥调的叮咛和唠叨。喜欢上奇装异服,喜欢上顶嘴,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回想起来,我似乎要走上一条错路了。要多谢我的父亲。那副严厉的面孔突然换成了和蔼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既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即将离开父母的我有些悲壮的感觉。爸妈老了,我发现他们鬓上的白丝;爸妈笑了,当我发现他们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妈的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亮点透视】
本文构思精巧,显示了该考生驾驭体裁的能力。文章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文章散得开,也收得拢,思路清晰,语言也很精炼、准确。文章说理有感情,能说到人的心坎上,很打动人。
例文12:
《孔雀东南飞》新传
江苏一考生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亮点透视】
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在考场上严酷的制约条件下尤为难得。此文借助《孔雀东南飞》而别出心裁,根据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也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
例文12:
项王项王若奈何
江苏一考生
(一)
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凄凉的歌声侵入项王的脑海里,四年的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长剑驰骋沙场的雄姿,想起了刘邦俯首称臣的委琐的样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脉脉
眼神……
他望着虞姬,悲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奈何
(二)
美人自刎乌江边。
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三)
又到兵荒马乱时。
烟尘滚滚,杀声滔天。
项王挥舞着长剑,剑刃飞快地掠过一个又一个颈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光一闪,刘邦人头落地。
夕阳照着项王的脸,刚毅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与寂寞。他的眼前浮现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干净的笑容。他轻声说道:“虞,我回来了。”
(四)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桌上仍摊着那本书,那篇文章叫《乌江自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他有着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他有着震惊天地的英雄气概。但为何要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养声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这份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英雄,一个被千古传诵的英雄。
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
【亮点透视】
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文中对项王的性格的描写活灵活现,个性鲜明。情节生动,耐人寻味。
例文13:
关羽之恨
山东一考生
“久仰将军盛名,如雷贯耳,文人幕士。成居于此。区区一东吴小国,人贫地乏,不足为将军忧耳。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哈哈,东吴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应战。”关羽抚着髯道。
“将军,此举欠妥,东吴素有窥视荆州之意。若攻打于禁,恐中了吕蒙之计,让他袭了荆州,望将军三思”一谋士进谏。
“汝不闻吾自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吕蒙,安足挂齿。吾意已决,退下!”
“退下!”
经过几日苦战,活捉于禁,但关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正准备班师回荆州。
“报——,荆州已被吕蒙袭了。东吴陆逊正引兵望此处而来。”
“报——,陆逊用攻心术,本部军士多有降敌之意。”
“报——,本部军士多翻墙而出,降吴去了!”
“报——,麦城中粮食将尽,急需救援。”
关羽跌坐帐中,“悔不该,悔不该不听您的意见,忽视了东吴,才落得如此下场。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惟有去上庸请孟达、刘封援助。”
求援的将士还没归来,守城的士兵却一个个地逃跑了,关羽仰望苍穹,满脸失意与不服:“我自破黄巾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可谓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决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为什么会有今日的败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会输,看我下—次!”
上庸军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出去。
“将军,东吴兵料想咱们势单力薄,一定会埋伏在小路,请将军走大路。”
“不!山路较崎岖,容易突围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兴师报仇”这一幕。
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亮点透视】
文章别出心裁,让历史人物重上舞台,演绎了一出有关“自信与纳言”的戏剧,以改多数议论文摆事实,举例子死板板的旧貌,使文章显得生动,有灵性。文中段落短小灵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短短的几句中淋漓尽致地凸现出来.一连几个“报——”,很具古代军营生活色彩.表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学素养。
例文14:
把“意见”刻录成光盘
江西一考生
在趋近成熟的网络系统,都有搜索查询的功能,只要你输入关键词,点击“ENTER”键,就可获得在网络可抵达的范围内的几乎一切相关信息。
从古至今,人们对待别人的意见都不知如何对待,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接受意见的同时也有所考虑的。现在,我们已经把怎样对待他人的意见刻录成了一张光盘,可供参考。请按电脑程序操作。
关键词一:意见
搜索结果:社会上有极少数人由于自尊心过于强烈,对别人的意见采取强烈反对的态度,太过于相信自己,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语言攻击,不接纳别人意见。
相关链接: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的一名学生,由于自小至高中,学习成绩优异,自尊心特强,对室友的意见不能理解和听从,甚至认为室友对自己是故意“伤害”,不能容忍别人的意见,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二:意见
搜索结果:有些人相信自己的想法,当有人来给他提不同意见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劝说者一多,他的思想就会动摇,相信别人,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相关链接:孟子的母亲在家中,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孟母,“你儿子杀人了,快走吧!”孟母没相信。第二个人跑来,也说孟子杀了人,孟母收拾好东西,想问问儿子是不是真的。第三个人跑来,说孟子杀人,孟母马上就跑了。因此,有“三人成虎”一说。
关键词三:意见
搜索结果:社会上有大部分人对他人意见不会盲目地相信,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也不会极力反对他人的意见。他们会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他的人是否有理。
相关链接:影视小天王——谢霆锋在接二连三的官司之后,社会上难免会引起诸多非议。一向高傲的霆锋在大众面前也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纳了大众的意见。
当今社会,对意见的态度也千奇百怪,看了这张光盘,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吧!
我们应当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当自己是正确时,不要被他人的错误意见所动摇
【亮点透视】
本文的结构若按常规写非常平庸,有许多考生就是这样:分别引用一条名言,然后举一个例子,将这几种情况加以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本文好就好在不落窠臼,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从而似乎出现了一个个画面感,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自然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形式。我们还可以肯定作者平时比较注意从互联网上阅读新闻和搜寻资料,所以考场能随机引用鲜活的材料,如“马加爵事件”是刚刚发生不久的新闻。但另一方面,作者在传统文化知识上就相形见绌,如文中把孟子的故事和《战国策》上记载的庞葱的故事混为一谈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zzw/21688.html
相关阅读:愚人节的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