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考生可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
如江苏一考生的《鱼的泪?水的心》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江苏一考生的《灵动与沉稳》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例文1:
包 容
北京一考生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古之人尚能如此豁达超然,那么,身处现代聒噪环境中的我们,还能否守住那片心灵的净土,留有一份过人的度量?
齐白石先生说过: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何必太在意个人的荣辱得失,保持一种开阔的心绪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人生到处都有风景。因为包容,才有了千古传颂的管仲之交;于是你收获了友情。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仍牢记“不知者无罪”,其大将风范可见一斑。陈毅当军长时,有一次微服出行,结果回营时却因为站岗的新兵不认识他而在门口苦等了两个钟头。可他却没有因此怪罪哨兵,反而夸奖他尽职尽责。还有我们伟大的第三代领导人邓小平,在文革中他也曾被批斗,被打成所谓的“反革命”,但他从没有记恨过,相反,他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使中华民族又重新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当他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的时候,他谦逊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种气概真是令人望尘莫及。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包容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文客骚人著其千古文章。
海纳百川,山高万仞,因为包容,使我们不断的追求、完善自己。但历史上也不乏有气量狭隘的小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于是想尽办法迫害他,但最终却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三国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谋略,到死也不知悔悟。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于是乎,那些“小肚鸡肠”之人一个个溺死在自己的狭隘中,真是作茧自缚,令人悲哉!
当然,包容不是让我们懦弱,一再忍让,有些事情不是仅有包容就够的,就像日本侵华一事,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化悲愤为力量的勇气。中南使馆被炸,中美撞机,我们更需的是自强自立。而对于“台独”我们一定要矢志不渝的坚守一个中国政策,还人民一个完整的中国。
包容像春日扁舟里的放歌;仲夏凉亭中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漫步,隆冬火炉旁的畅谈;它是一种情感的慰藉,心灵的寄托,是人生的落脚处,因为有包容,世间才充满爱,到处满溢风景。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带你的包容上路,相信你会踏出美丽人生。
【亮点透视】
本文开篇不俗,隽永的语句,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体现,整句的表述,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首段短短的几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足可以展示作者的文字底蕴。所用事例丰富,或引经据典,或时事评说,或点到为止,或阐述分析,非一时攒凑可以做到,以此又可看出作者平日较宽的阅读面。最后散文诗似的语言,更为文章增色不少。(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2:
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江西一考生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相信谁的话呢?又是否问过自己:是相信别人重要,还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实际上,相信别人与相信自己同样重要。我们既不同意固执、自傲,也不懦弱,毫无主见。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要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自己毫无主见,你生下来难道是为父母而活的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总有一天你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去世,他们就无法再告诉你该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锻炼,去摸索。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中体现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无法体味人生的真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无用之人。像这样因为充满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杨利伟,作为一名飞行员,如果他对自己不够自信,怎么可能沉着地走入太空船,成为中国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们应当拥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仅仅是相信自己,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路如此漫长,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尽量完美,这个时候,光*自信,那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难。古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唐太宗没有听取魏征的谏言,对自己进行批评,怎么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达?芬奇没有听取他老师批评,怎么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画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相信别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所以,在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同时,也请记住一句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亮点透视】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采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论点: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接着紧承两个分论点: 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再次强化论点: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结构严密,条理分明。文章所引用的杨利伟、唐太宗、达?芬奇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例文3:
包容
北京一考生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是,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亮点透视】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包容”面前,指物作诗立就且能任意驱谴笔墨,任意挥洒自如者,才子也。名人名言、各国俗谚、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包容的作用,包容的本质,包容背后人类理性精神的光辉,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精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的总结显示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屋建瓴的大气。所以,考场要想方设法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前提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孟邻)
例文4:
自信与信人
河南一考生
但丁告诉我们要自信;达?芬奇告诉我们也要信人;塞纳克告诉我们相信和怀疑一切人都是错误的。
我会说:我自信,但不自负,我信人但不盲目。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它能给我们无限的向前向上的勇气,让我们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朝着目的地进发,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有了自信,有了“我能行”的信念,就有了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决心,它会支持着我们走下去。如果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永远都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不了自己无尽的潜能。数学奇才高斯,偶然遇到一道几个世纪都未被解决的数学难题,他认为这是导师考验他的能力的,他能做出来,相信自己的所学可以解开这个“谜”,于是苦心钻研,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研究出了这道题目。试想,如果他没有自信,刚开始不会的时候就放弃了,能成功吗?
自信,是头顶的一盏明灯,它会为你照亮前方的路。
但是,自信却不能自负。自负就是骄傲,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伟大的毛主席曾经告诫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下的蛋,孵出的却是个失败。
所以,我们要认清自信与自负,在奋斗的路上减少遗憾。
其次,我们要信人。信人,即相信别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危险和挫折时常出现,或是藏匿起来,等着给我们致命一击。由于我们自身的经验有限或是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就要求我们要相信别人,但不要盲目。
姑父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整天在外瞎混混。有一次告诉爸爸说有一种花粉,特畅销,怂恿说如果买些回来,肯定能挣很多钱。爸爸信以为真,认为是亲戚,总不至于坑他吧。在外面“考察”了一段时间后,爸爸买回很多的那种包装精美的那种花粉,结果卖不出去,弄的血本无归。爸爸时常感叹,信人,但不要让感情蒙蔽了双眼,不要盲目。
相信可以信赖的人,在那里寻求帮助、慰藉,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单枪匹马干不成大事,我们要相互信任,共同奋斗。
自信,我们有力量和勇气;信人,我们有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辉煌呢?
【亮点透视】
文章开头叙述了三位名人的名言,自然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逐步做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其次”顺序井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真情实感,没有繁多的例证,却真实可信,特别是姑父怂恿爸爸买花粉一事,更显出真实性。文末水到渠成,较好地点明了中心。
例文5:
至 圣
福建一考生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亮点透视】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文章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彩的回顾: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为圣,圣者之圣。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例文6:
包容
北京一考生
你说太阳被阴云遮住并任其阻拦自己的光热是一种懦弱,不,我说那是一种包容,是博大的包容,是只有太阳才能具备的包容……
小的时候,包容是接受幼儿园老师发给的最后一个又酸又小的苹果,是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甘愿拿到一张撕破了的试卷。承受物质上的短小与破损,也许是顺其自然,这次受屈下次可能得福;也许是本能的反应,也无所谓,命里有时终会有。
长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是忍受老师莫须有的“罪名”与错误的批评,是容忍事理的阴差阳错。因为男孩子就应该血气方刚,胸怀大志,青年人就应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应该兼济天下。这似乎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风雨与坎坷,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到中年,包容是不计命运的错判,是对伤害自己的人和敌人说一声“谢谢”,是忘记别人对自己情感犯下的罪行,扪心自问。也许朋友反目是一种无奈之举,是生计所迫;心爱的人的背叛也是被迫,应该让他找寻自己的天堂;下级和同级的造谣中伤可能是一时冲动,并非有意而为……不该那么苛刻地要求别人,也许自己也正伤害着别人而没有觉察,也许自己也在期待着别人的包容与谅解。天空本就蔚蓝,阴云终要散去,海纳百川才是水的本性,死潭里只有记恨、仇视、自私与利欲熏心……
老了以后,包容是“不在乎”儿女在外面闯荡而忘却了自己;是理解周围的种种纷争,心绪平衡;是容纳一切兵荒马乱、一切流言蜚语与一切是是非非。这不是看破红尘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气质,一种气节。曾经沧海,曾经辉煌,财富也好,名誉也好,误解也罢,毁谤也罢,都有心胸承载。尽管世事沉重,但有岁月的磨砺,什么都是容得下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其实,你不必担心太阳的光亮被遮住,你也不必担心人间有太多不平,包容那些阴郁,心中便有阳光,我们终将收获全部的美丽……
【亮点透视】
尽尝人生百味,需要包容的气度与勇气。用一生不时为包容注入新的内涵,你会发现,“心”也在包容中成长。本文具有独特的视角——主体部分选取了人生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三个时期:少年、中年、老年,抒写出不同时期的包容之心,逐层深入,一气呵成。初见此文,不禁为少年学子的成熟老道拍手叫绝,真是一篇考场佳作。(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7:
稳中求胜
江苏一考生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例文8:
灵动与沉稳
江苏一考生
在市长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王灵动,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马沉稳因老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市长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位。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呢?市长也没底。市长现在进行面试。王灵动立刻给市长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首先,市长让王、马二人谈谈如何领导好这个机关,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相应解决措施。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我得谢谢市长大人。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敬你。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对于腐败问题要绝不手软,该处分的一定处分,该送走的一律送走。市长大人,你看怎么样?”市长摆摆手,对马沉稳说:“老马,你说。”马沉稳说:“我其实也没多大能力,但是,无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我都会尽力干,并把它干好。这点请市长放心。无论是谁,都要为机关,为咱百姓服务。对于那些腐败现象,要先做好模范作用,宣传法律知识,让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能够自制。我相信,我们的同志都是好的。”市长没吱声,过了一会儿,给了王、马二人各100元钱,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花完。半小时后,王灵动先到了,他给市长提来了上好的龙井茶叶,又给市长买了一双新皮鞋,领带也买了“相思鸟”的。这当然不止100元钱,市长心里有数了。王灵动也笑了。因为马沉稳还没来,市长让王灵动先回去,等候通知。40分钟之后,马沉稳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没敲,市长问:“钱花完了?”马沉稳嗯了一声。市长没再说什么就叫他走了。因为他从窗户里看见门卫老张门口放了一张新床和一把新电筒。
几天后,选举结果贴出来了:“一把手”,马沉稳;“二把手”,待定。
【亮点透视】
本文根据命题来演绎话题,在短小的篇幅里描述了市长考察选拔机关一二把手的有趣经历,通过言行的对比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候选人的不同性格和形象。在施政方略上,“王灵动”巧舌如簧,逢迎媚上;“马沉稳”憨厚老实,实话实说。作者特别设计了市长让两个候选人在半小时内花完100元钱的“即兴考试”情节,“王灵动”溜须拍马,
自以为得计;“马沉稳”办事务实,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不同的言行显示了不同的个性,折射了不同的灵魂。篇末简洁地揭示了考察选拔候选人的结果。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例文9:
鱼的泪·水的心
江苏一考生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对鱼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看多了韩剧,翻多了言情小说,难免心中一片荡漾,向往那轰轰烈烈的爱,梦想那梦一样的情景。
自出生以来,父母由于做生意的缘故,将我寄养在奶奶家。自我懂事以来,天天在爷爷奶奶的吵骂声中度过。爷爷喜欢抽旱烟,常常一个人吧哒吧哒地抽个够,再出去劳作。半夜里,常常听到爷爷的咳嗽声。奶奶常被爷爷的咳嗽吵醒,于是忍耐不住而破口大骂:“你这个老东西,不会抽还抽,抽死你算了。”而奶奶体弱多病,却又闲不住,成天往外跑,跑到路上捡树枝,跑到场地上晒稻谷,将水弄到楼上打扫房间,不舍得用自来水,自己在院子里打,于是常常生病,药费不少。为此,爷爷也破口大骂:“你是不是跟钱过不去啊……”我真不知道他们俩为何会凑到一块儿。
听爸爸说:当年爷爷家很穷,三十岁了还讨不起老婆,而奶奶却是地主家的女儿,早年出嫁,后来怀了一个儿子,可是她丈夫在孩子出生前就死了,于是改嫁给爷爷。虽然奶奶惊艳四方,但由于是再婚,所以她爸不认她,爷爷也嫌弃她。奶奶也嫌爷爷穷。但由于奶奶有孕在身,爷爷也不忍心赶走奶奶,他俩就这样生活下来了。奶奶最喜欢吃山芋,因为当年爷爷被国名党抓去当兵,奶奶找算命的算了一卦,说是吃一个月山芋就能保佑爷爷平安。于是奶奶卖光家具,天天吃山芋。没想到爷爷还真借上厕所的机会跑回了家。从那以后,奶奶爱上了山芋,甚至比爱爷爷还强,可惜他们没有从此过上快乐的日子,反而开始了一生的吵骂生活。
身体健壮的爷爷突然因为高血压猝死在床上。据奶奶说,那天早上她拿着苍蝇拍去催爷爷起床,没想到打了半天也没有反应,后来才知道……
爷爷去世后,家里的确安静了,静得让人发慌。爷爷的烟杆没有烧掉,奶奶留下了它。她天天都在爷爷的遗像前抽着,咳着,说爷爷在地下没烟抽,会闷得发慌的。
或许,真正的爱应像水一样平静而灵动,如鱼儿在水里自在地游。但那里翻腾着鱼的泪,它被水包容着……
【亮点透视】
在文学作品中,大概没有比“爱”更难写的了,因为它难以定性、定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黑暗的感觉”。比如,处在热恋中的人,明明是满心欢喜,嘴上却要说:“我恨死你了。”明明要表达一腔爱意,嘴上却要说:“你真坏。”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也不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只能虚晃一枪:“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是,“爱”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那么,应该怎样去写“爱”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相反相成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写出“爱”的情状。
本文的作者似乎很懂得这一点,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这种庸常人生中的大爱、至爱,与韩剧、言情小说中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爱,那种“梦一样的情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者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zzw/21690.html
相关阅读:愚人节的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