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系统中的九种性格类型,每种都有特别被突出的注意倾向。1型完美主义者注重评估环境中的是与非;2型给予者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3型实干者希望自己的工作或表现得到积极正面的关注;4型悲情浪漫者注意力在人或物的有用性和无用性间徘徊,关注虚构事物的优点和现实事物的缺点;5型观察者希望保留隐私权,对他人的期待很敏感;6型怀疑论者在环境中搜寻隐藏着他人意图的线索;7型享乐主义者注意力集中在快乐的精神联系和乐观的未来计划上;8型保护者寻找人和与失控有关的暗示;9型调停者企图决定他人的计划安排和思想观点。
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但通常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的看法。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他人的思想。九型人格的教义强调的,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固有观念,去感受他人的思想。它帮助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当你能够透过其他各类型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时,你立刻会发现,没有哪种性格是完美无缺的。不同性格的人因为自身观念的不同,会有局限性。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的许多烦恼,正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经常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
观察自我是许多探索内在世界的传统训练中都包括的基本项目。这种联系主要是把人的注意力往内心集中,试着去感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注意的对象”,包括身体感觉、情感、思想、记忆、计划和幻想等。最初我们可以从认识自己的习惯状态和那些占据了内心的固有特性开始。这种练习就像是一种分身术,让自己的意识从身体中分离出来。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和谈论自己,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同以往的新自我。
继续这种对自身思想和感觉的观察训练,那些固有特征就不再会困扰我们。当注意力被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观察员时,我们就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位置看待自己。通过这种训练,身为观察者的自我会与真正的自我越来越接近。
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我们自己的好恶和偏见。被称为“20世纪的达摩”的葛吉夫认为,妨碍人们认识性格类型的主要障碍,是存在着“缓冲带”。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性格上的负面特征隐藏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内在缓冲系统中,或者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缓冲带的存在,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真实力量。因为在缓冲带的帮助下,我们被带入了一种催眠状态,这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机械化。尽管缓冲带能让人感觉舒适,但是因为它减少了系统的摩擦力(而这种摩擦力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就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
对于那些希望走向心理成熟的人来说,发现自己性格结构中的盲点、防御机制和矛盾非常重要。
在本体里,我们就像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的思想、感情、直觉没有冲突;我们对周围环境和他人都充满了信任;我们做出正确的动作;我们毫不犹豫地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因为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现实,与我们本体上对环境的信任产生了矛盾。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个人性格的发展,正是为了保护原有的本体,免受物质世界的伤害。也就是说,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本体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受到了威胁,于是孩童必须保护自己,以免受到更多伤害。这种建立防御机制来保护受威胁的本体方面,也被称作“本体联系的遗失”或者“本体堕落”。
寻找本体自我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自己的某个方面在早期生活中受到损害,这种损害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去寻找什么。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正是对意识的本质的寻找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焕发生机。
“九型人格”的问题,则是在于它太好用了,利用它,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并且能够依据这个系统来分析不同性格类型的人。
我们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愿望,希望能够把所有人都放在不同的性格盒子里,因为这样就能知道他人的想法、行为,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放松。这种贪图方便的性格分类的想法却容易造成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形成一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结果导致最初并非真实的预言竟然应验了。当我们陷入性格分类的泥淖时,就会对所有人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亦然。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真正的自己,并且照此塑造自己。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定义我们性格的特征上时,我们就毫无疑问地被关进了这种性格的牢笼中,变成了自身习性的俘虏。
据说,通过九型人格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模式,为的是最终把这些性格模式放在一边,把性格作为发掘潜力的导引者,引领我们进入更高层次的自我,才是其精髓。这听上去倒有点像《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要张无忌将他刚刚学的太极拳“忘光”的意思。
本文网址:http://www.jiyifa.net/jiuxingrenge/wenda/22621.html
相关阅读:人真的可以被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