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南怀瑾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潜意识理论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南怀瑾: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

作者: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意密,是东密与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时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意识)而发挥作用。

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确与各个宗派与大小乘的理论,迥然不同,此中奥妙也当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实在需要深入寻探。

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别。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于智力的升华而进入超人境界。情欲浓重者,由于智力的减退而堕落到动物的意识状态。

思想和情欲,虽然话分两头,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都凭借“意识”的功能,而发挥它的应用与效果。无论在大小乘佛学的范围,或是通俗世间的一切学识,对于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叫它是“心”、是“性”,或认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也可以强调地说,都是“意识”作用同质的异名而已。

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或西方,许多宗教和哲学,只要重视实际的修炼方法,都是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功夫,这是一致不易的原则,也是东西共通的事实。

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为目的,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守则,这是毫无疑问的。

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

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

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意密与唯识

其次,大小乘佛学最大最高的课题,便是对于形而上本际的究竟,即“空”和“有”的认识,并不如一般哲学所探讨本际是“心”是“物”的争论。

自释迦灭度以后,由印度佛学的“结集”开始,以至小乘佛学发生分宗分派之争,后期佛学转入大小乘之争以后,曼衍流变,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辩。

由此传入中国的西藏之后,仍然还有“般若”的“空观”,与“唯识”的“胜义有”孰先孰后之争的存在。其中关于中国佛学的科判佛说经典的先后次序,姑且不论。例如有关密宗修法与佛学理论的依据来讲,无论东密与藏密,大体上都认为“唯识”的“胜义有”,才是释迦最后所出的究竟定论。

换言之,佛说“般若”的“空观”,还只是一时之方便。由“真空”而再证“妙有”,才是最后的究竟。

至于空非真实,有非实有,即空即有与非空非有等,双边对等互破而建立“中观”的理论,那都是净化对本际知见的理念问题,在此也暂且不谈。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实以唯识学的体系作为基础,和达摩禅有同出而异名,目标一致而方法运用各别的微妙关系。

总之,大小乘的佛学,大体上,都以净化意念(意识)入手,最后达到无得无依归。因此必须空了心念,舍妄归真。

而密宗的知见,依据“唯识”的“识变”理论,认为“空”与“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识”的净与污的变化现象,而此心、意、识的究竟体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识的本体实际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转识成智”,便可“超凡入圣”,甚至便可“即身成佛”了。

老实说,不但密宗理论的基本依据是如此,即如中国佛教所创立的净土宗之基本依据,也并不外于此例。

南怀瑾简介: 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国学大师”、“教授”、“大居士”、“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宗教家”,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qianyishi/74646.html

相关阅读:『潜意识巨人』-《自信的能量》
自我暗示三大规律
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决定你祈祷结果的,并非是你意识中相信的图景,而是潜意识深处的
潜意识的10大刺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