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清明果虽说离清明还有一段时间,但我们农村人家已经开始采艾青,做些清明果尝个鲜了。双休日,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了村前的小溪边,采来了嫩嫩的艾青。收拾洗净后,妈妈把洗好的艾青放在水中煮了一会,并在水中放了少许碱末,说是这样煮出来的艾青不会变黄,当然,我是无法弄清这是什么缘故。当艾青煮熟后,妈妈就把早已磨好的米粉放进锅里,趁着热锅开始揉粉团。做青果开始,妈妈边说边拧下一个青粉团,用大拇指与食指进行挤压使其成为一个“小碗”,放入一勺馅儿。妈妈说:“馅儿不能放得太多,否则拧花边时会拧不好。”说着手飞快地舞动着,花边是又漂亮又整齐,我看的是目瞪口呆,只顾着张大嘴巴,顾不上妈妈说的窍门了。妈妈边做青果边给我讲清明果的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接着,妈妈又告诉我家乡人做清明果分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加工成皮子,包入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冬笋丁、豆腐干、腌菜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我一边听着妈妈的介绍,一边看妈妈的样子自己动手实践做青果。我拧了一块米粉团,像搓汤圆一样在我的手上滚啊滚,然后用手指捏,捏成了又薄又圆的一张面皮,再把馅儿放在面皮中央,像包饺子一样包了起来。刚开始包笨手笨脚的,把青果的花边拧得不成样子。不过,我没有放弃的,从失败中得出了经验:皮不能太薄,中间要厚一点,这样包出来的青果不会破皮。包了几只后,我做的青果有点像模像样了,为此妈妈直夸我有进步。看着筛子里的一只只青果,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大约自后唐开始,成为永久固定的仪式。而仪式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挂纸”,另一种则是“培墓”。
四月四日那一天,我们全家带着丰盛的水果,前往我们的目的地,就是于宝塔禅寺,帮我的外公、外婆扫墓。到了禅寺,映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的人潮,都是前来表达慎终追远之意的人们。我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一会儿忙着装水果,一会儿忙着端盘子。之后,师父还叫我们去上香,对祖先表示我们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总带给人许多感想,就像人们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我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共处的美好时光,才不会造成许多遗憾。同时更要孝顺父母,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情,生气时不顶嘴,出远门时要跟父母报平安,有空多陪父母聊聊天,不惹父母生气,常带父母出去走走,散心透气等。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不一定是要有钱,而是要有心。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清明节前夕,我们全校师生来到岱山公园门前,开展了“承传民族精神,争做车城主人”清明节主题大队会活动。
主题大队会开始了,经过出旗后,一位大哥哥向我们讲述了陈岱山同志的事迹。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亲人所设立的节日,而我们来到岱山公园,也正是为了纪念在熊熊烈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的青年陈岱山。听了这位大哥哥的介绍,更让我们懂得了岱山公园的纪念意义和汽车工业对人类的重要性。听着大哥哥的诉说,眼前仿佛呈现出了一片火海,隆隆的声音在耳边轰鸣,火光在眼前跳动,年仅二十几岁的陈岱山同志拎着油桶在火海中倒下了………想着想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为国家少了这么一位好同志而感到惋惜。
接着同学们表演了各种各样的节目,如:跳舞、诗朗诵………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二年级小同学们跳的舞蹈。看得出来,那些小同学跳得特别卖力,舞姿是那么优美。她们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的富有童真,而又不乏成熟的气息。然后,就轮到一年级入队仪式了,他们是继我们之后的又一代,承接着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了大队会的标题“承传民族精神,争做车城主人!”
最后,我们游览了岱山公园,祭奠了陈岱山烈士,天空是那么苍凉,仿佛也在悼念陈岱山烈士,崇敬之情再一次涌上我的心头……
这次清明祭扫,给我的心灵留下了莫名的震憾。我们是汽车城的下一代,我们要“承传民族精神,争做车城主人!”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到了烈士陵园,我们先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队。缓缓进入陵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着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着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使我最感动的是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钟里,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随后,我们穿过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个队礼,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我们来到纪念馆,啊,真雄伟的石像!走进纪念馆,那里存放着许多烈士的遗物,有模型、字迹、图片等。通过这次扫墓,让我知道了许多烈士的故事,同时,我还懂得了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今天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爸爸带我乘车去乡下扫墓。
我坐在车里,看着那大雨纷纷的窗外,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时,爸爸对我说:“天气预报员说明天是晴天,你看这么好的风景我们明天去扫墓吧?”“好啊!”我开心地说。
到了第二天,闹钟叮铃铃地响了,可我却还睡在床上。奶奶对我说:“快起来,待会儿还要去扫墓呢。”“扫墓?”我听到这个词马上坐了起来。“对呀,今天还要去扫墓呢。”我马上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吃早餐,万事俱备,就只欠搭车了。过了一会儿,车来了,我们带着已经买好的纸钱和香蜡等上了车。坐在车上,每一扇车窗仿佛都成了油画的画框。雨过天晴,金黄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每一朵花的花瓣上都有几颗晶莹的水珠,这些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墓地。
爸爸用打火机点燃了香蜡,插在祖宗的坟前,然后给祖宗烧纸钱。我学着妈妈双膝跪地,给祖宗作揖。心里许下愿望,求祖宗保佑。爷爷把水果摆在坟前,嘴里说着什么。我问:“爸爸,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啊?”爸爸说:“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说。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回去了,我还摘了几朵野花,以便做纪念。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恋,同时又是家人团聚、踏青的绝好机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riji/1263854.html
相关阅读:军训日记最后一天600字小兵日记
元宵节日记300字
喜迎中秋佳节
“三八”妇女节日记100字
一杯菊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