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词阅读及答案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醉花阴:毛滂创调。

②瑞脑:即龙脑。一种香料。

③金兽:兽形铜香炉。

④玉枕纱窗:瓷枕纱帐。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东篱:指菊圃。

⑥消魂:形容极度愁苦。

<韵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评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文学常识>

体裁:词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山东历城人。她的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曾经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所著《洛阳名园记》颇传于世。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晨的孙女,也擅长诗文。她出身于这样一个颇富文化教养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因此她在闺中便工诗文善书画,颇有文名。

李清照十八岁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博学好古,酷爱收藏金石书画,毕生致力于金石刻研究,有《金石刻》二十卷传世。这对年轻夫妇结婚后很是相得,不但夫妻感情融洽,而且学术爱好与艺术情趣也非常相投,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不仅得到妻子的全力支持,而且其中也有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这部学术名著在赵明城生前并未全部完成,而是由李清照最后编撰整理成书的。正当他们夫妇全心全意从事学术事业时,一场民族灾难降临了。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大举侵犯,直犯京师,李清照夫妇竭力保护的一大批文物、书籍也因战火化为灰烬。这时敌人的气焰非常嚣张,国家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九月,赵明诚受命为建康知府,后又任湖州知府,不久因患疟疾而在公元1129年八月十八日逝世。从此李清照孤身一人陷入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举目无亲,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在早年,她献诗赵明诚的父亲,那当权的赵丞相,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南渡后,她更以“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注:见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引《诗说隽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在文艺上,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正是这种精神,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武陵春》以舴艋轻舟反衬心情的沉重,《永遇乐》以别人的笑语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欢,〈声声慢〉一开始连用十四个叠字形容她孤寂无依的处境,都是明显的例子。她词的语言大都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

李清照一生经历艰苦曲折,加上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注:李清照《打马图经自序》:“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且长于四六骈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愫,绝不拘圃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1063368.html

相关阅读:梁辰鱼《屈原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赴洛道中作 陆机阅读答案
宋词赏析 赵佶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杜甫《江村》阅读答案及赏析
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阅读答案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