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继儒
①瞻云子者,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龄而丧父,又七龄而丧母,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诵。
②顾独为琅?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①。琅?殁,王文肃公②解相印归,与公日益昵。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文肃巾车过园,辄物色赵翁在否。在则相与把臂入林,分兰艺菊,举觞斗棋,率抵暮以为常。而他若单赤贫,委苍庳屋,必侧身趋视之,去亦不复问报谢。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音。性慷慨,重然诺。人以缓急告,虽酣极燕笑时,辄愀然舍去。凡为人经营劝导,宛转词色间,不啻身当之。贫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与人交,坦直无他肠,所谈皆道义风雅节侠,未尝以俗务经怀。独不耐龊市人态,甚则内呕,至义形于色。虽富贵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当文肃鼎盛时,坐无公不欢。公抗言无忌讳,退亦罕所干请。文肃每叹曰:“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④及文肃父子相继捐宾客,物情炎冷,?几百变,而公以一布衣,始终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肃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门吟咏,老而不衰,其感报知,勃勃须发胸抱间,则又古高渐离、侯生之流何亚也。惜里中知公者鲜,故于七十有五时,为作《瞻云子传》。
(有删减)
【注】①琅?兄弟、太原父子:琅?兄弟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锡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肃公:王锡爵,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辄物色赵翁在否 物色:访寻
B.分兰艺菊 艺:欣赏
C.人以缓急告 缓急:困厄
D.退亦罕所干请 干:请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锡爵赏识赵瞻云,甚至到了坐席上没有赵瞻云就不快乐的地步;罢相归田后,他与赵瞻云的关系更加亲密。
B.赵瞻云虽生性喜欢独处,但在酒酣耳热之际,也会一展歌喉,凭借着他那曼妙婉转的歌声征服所有在场的人。
C.赵瞻云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劝导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常做帮助贫穷的人、安葬暴亡的人这样的善事。
D.赵瞻云懂得感恩,他感报琅?兄弟、王锡爵父子的情意,与古代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4分)
⑵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4分)
9.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6.(3分)B(艺:栽种,种植。)
7.(3分)D(赵瞻云如何感报琅?兄弟知遇之恩的,文中未述及。)
8.⑴(4分)佛寺道观,每次有引人快意游览的活动,赵公一定在他人之前去(去得一定比他人早),一定在他人之后回(回来得一定比他人迟)。(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4分)我见识过的(结识的)人多了,像这样口中没有花言巧语,腰间没有谄媚之骨的人,大概只有与我比邻而居的老翁赵瞻子了吧!(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9.(4分)①孝悌仁爱;②坦荡高雅;③敢于直言。(答对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参考译文
瞻云子,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岁时丧父,又过了七年后,丧母,于是自号为瞻云子,以铭记思念之情。三次娶妻三次失偶。生性喜欢独处,刻苦练习吟诵。
然而只被琅?兄弟和太原父子等人所知晓。琅?兄弟死后,王文肃公罢相乞归,他和赵公过往日益亲密。他的住处距离文肃南园没有几步远。文肃驱车经过南园时,就去寻访赵翁。瞻云在,就与他手拉手入园林游玩,或赏兰,或种菊,或对饮,或斗棋,常常一玩就玩到天将黄昏,他决断死生之事妙算如神。而他独身赤贫,住在破败颓圮的地方,(人到他住的屋子去)必须侧身而近看,来客离去时,他也不再问候致谢。诗坛酒社,以及佛寺和道观,常常有很多盛大的游乐活动,而赵公去时必定比他人早,回来必定比他人迟。酒酣耳热,他唱起柔曼婉转的歌,举座为之惊动,即便满堂是少年歌舞伎人,也都闭口不敢发出声音。他性情慷慨,重信用。如果人家以急迫之事相告,即使他正沉醉于饮酒谈笑的时候,他都悄然变色(立即)离开。凡是他为人张罗劝说开导之类的事,他言词婉转,如同自己身临彼事一样。为穷人解决吃饭的问题,给暴亡的人安葬,赵公都出了很多力。 赵公以侍奉父亲的礼节来侍奉兄长,以侍奉母亲的礼节来侍奉嫂子,对已孀居的姐姐的存亡都竭尽恩情礼仪。他和他人交往,坦率耿直没有别的心肠,他多谈论的都是道义风雅节侠之类的事,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唯独不能忍受龌龊的市民心态,甚至心里感到非常厌烦,乃至于怒形于色。即使富贵人家,有钱人家的父亲,他(表面上)折节而与之接触,但心里却并不服气。当文肃鼎盛时,他的座席上没有赵公就不会快乐。赵公直言而无所顾忌,离去时也没有什么托请之事。文肃每每叹息说:“我所见识的人多了去,如果口中没有巧佞之舌,腰间没有谄媚之骨的,恐怕就是我的邻居赵瞻子吧!”
等到文肃父子相继离世,人情炎凉,几多变幻,然而赵公一介布衣,始终关怀、照顾太原,就像过去一样。文肃活着的时候,他没有阿谀;死的时候,他没有凉薄,当庭吟咏,即使垂垂老矣,却没有丝毫衰减,他的感报知遇之恩的情意,如其胸抱间的勃勃须发,那就又不亚于古代的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可惜乡里知道赵公的人,所以在七十五岁时,为他写了《瞻云子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1100138.html
相关阅读:《禹庙 禹庙空山里》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邻船吹笛(杨基)》阅读答案
《帐夜(穹帐连山落月斜)》阅读答案
《山中寡妇》阅读答案
王维《青溪》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