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3.颔联没有描写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景象,而写其在雨中的感受。这样写能构成什么意境?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的第三句写秋燕将南归,回忆一年遭遇,竟然恍如一梦。第四句写梧桐经雨凋谢,惨淡之象已与昨暮不同。这样的情景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凄迷幽邃的意境。这其中“燕子”、“梧桐”的意象蕴含了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
[解析]
1.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潇潇:小雨貌。
稳:稳当,稳步。
祝融:火神,代指夏季。
直译:连续十天的绵绵秋雨,稳步把夏天送走了。
2.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经年:一年。
直译:燕子南飞后未来一年都只能拥有梦幻了,(因为)梧桐经过这场连绵秋雨昨天傍晚已经和先前不一样了。
3.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凉:指秋雨驱赶夏天炎热后所带来的凉爽。
恩:恩惠。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违:违背。
直译:天气一凉爽这恩惠真是到了骨子里,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4.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衮衮: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西风:秋风。
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直译:在这拥有众多无所事事的官吏的京城里,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着我这寓居京城等待授职的游子的衣服。
【赏析】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透过数层,从深处拗折,在空中盘旋。
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祝融”是夏神,此处借用,指夏天。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和才子对皇恩的期盼!
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末两句宕开去说。“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1193835.html
相关阅读:《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蒋春霖《虞美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王审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史记?郭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