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四面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换为知可以吗?为什么?(4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不行(1分),因为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上句的疑问语气不相搭配,且显得呆板(2分);而用猜字,使全句灵动活泼,声情毕现(1分)。(共4分)
(2)表达了重睹?山的喜悦之情(1分)。前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风起云散、?山忽见的景物变化,来表达重见青山的惊喜:后两句以老僧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映衬诗人之青(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3分)
3、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2分)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 ,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4、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赏析:
宋宁宗庆元二(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35393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