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
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
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
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8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
.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
无理却有趣”
,结合该联,谈谈你对“
无理却有趣”
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分)参考: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结合一、三两联,2
分。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
分)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少一联扣1
分。共3
分)
9
.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
无理却有趣”
,结合该联,谈谈你对“
无理却有趣”
这一评价的理解。
(6
分)参考: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
我”
(1
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
分)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3
分)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
-1206
)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1154
)进士。历
南宋四家”
、“
中兴四大诗人”
。
【鉴赏】这首七律是光宗绍熙元(1190
)诗人从临安赴建康(
今江苏南京)
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次所作。平江,
府名,
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
王程”
二字已微露端倪。王程,谓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
用法甚新。“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四泊百花洲”
。杨万里于绍兴二十(1154
)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
指一个人的半生)
之多;十来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
半”
对“
十”“
三”
对“
四”“
五”
对“
百”
;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
下句的“
泊”
是动词,
与上句的“
江”
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
。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颈联承“
四泊百花洲”
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
“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尾联承“
半世三江五湖棹”
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
将“
四泊百花洲”
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额、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
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367297.html
相关阅读:《秋海棠?袁枚》阅读答案
《御街行》阅读答案
《夜泉 (明)袁中道》阅读答案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解析
[明]唐 寅《菊花》李白《感遇》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