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闲居 阅读答案附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词阅读及答案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 依止古先生?

【注】 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 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9.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阅读练习二

3.本诗颔联使用了 的艺术手法,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的特点,颈联写自己虽染病但不废吟咏,休官后做梦都清闲,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

答案:环境描写、反衬(对比/ 以动衬静)(写出任何一种即可) 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每空2分,共4分)

赏析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406060.html

相关阅读:野步阅读答案
《秋夜寄邱员外》阅读及答案
春日寄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
《机女叹》《月夜闻纺织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吊万人冢 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