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城早秋》(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①
。
更催飞将追骄虏
②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①
西山
——
见杜甫《岁暮》诗注
②
。
②
飞将
——
汉朝名将李广有飞将军之称。这里借作勇将的代词。
【译文】昨夜里,秋风从西北吹入边关。天空中寒云片片,边地的月光洒满西山。将士们!快穷追猛打,彻底消灭敌人,莫让有一兵一骑逃脱罗网生还。
【作者介绍】严武,[唐](公元七二六至七六五)字季鹰,华州华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卒于代宗永泰元,四十岁。武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另外还有三国时期东吴棋士严武以及黄埔一期严武陆军中将。
【题解】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入寇成为唐代的重要外患,曾伺河西走廊驻军内调、边防空虚的时机,大举入侵河陇一带(今甘肃东部)。时作者任剑南节度使。剑南和吐蕃东境接壤,也受到敌侵,作者率军抗战,击溃吐蕃七万余众,攻克当狗城(在今四川阿坝自治州境内),收复盐川城(在甘肃省漳县西北)。这首诗就是在这写的。杜甫有《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一诗:
“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
从原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决心,及高度的爱国精神。
【赏析】诗的第一句
“
昨夜秋风入汉关
”
,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
秋风入汉关
”
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
昨夜
”
二字,紧扣诗题
“
早秋
”
,如此及时地了解
“
秋风
”
,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
“
满
”
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
眼中形势胸中策
”
(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
“
眼中形势
”
,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
“
更催
”
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
(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481101.html
相关阅读:《赠刘景文》阅读答案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苏幕遮 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解析
《襄邑道中 陈与义》阅读答案
《琅琊溪 欧阳修》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