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陆游(1125-1210)在50岁-63岁之间:淳熙二(1175),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知严州淳熙十五,担任军器少监。 陆游写这首词《好事近》,是在由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专管福建茶盐专卖的)改任提举江南西路(在今江西省)时所写(淳熙六,陆游正好54岁)。
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宿散花洲。行程交代十分清晰。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公元1170)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描绘了陆游欣赏到的薄暮中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这里应该是写的春夏之交时的景色。“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这两句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
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492479.html
相关阅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阅读答案附赏析
《秋色 黄庚》阅读答案赏析
韩獗《雨多极凉冷》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江南逢李龟》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