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古诗词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登飞来峰 (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上去 登飞来峰

(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望眼】:远望的眼睛。【

】因为。
【最高层】
:
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主旨: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
赏析: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运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见《登金陵凤凰台》
)
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从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497738.html

相关阅读:《渔歌子(张志和)》《垂钓(自居易)》比较阅读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阅读答案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阅读答案
《卜算子 片片蝶衣轻》阅读答案
《与东吴生相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