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
)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3
分)
(2
)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1
分)
(3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段议论文字。(20
分)要求:①论点明确
②论证有力,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③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22
、(1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
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2
)眼光短浅
(3
)多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2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
.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
.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
.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1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
.“
刺头”
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
.“
渐觉”
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
.三、四句连说两个“
凌云”
,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
D 13
.
A
杜荀鹤出身寒微,轻时就才华毕露,但无人赏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在这首诗中;作者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刺’’
字不但准确勾画出小松向上冲刺的外形特点,而且把小松 的精神也表现出来了;“
不识"“
始道"
两个词语则讽喻那些 之人。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5
.积极进取(
或“
奋发向上’’“
勇敢向上’’“
顽强坚韧")
目光短浅(
或“
不识人才")
(
每点2
分,共4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523829.html
相关阅读:对比阅读《望夫石 王建》《望夫山 刘禹锡》
《橘柚垂华实》阅读答案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阅读答案
《长门怨 齐浣》阅读答案及解析
姚合《闲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