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介绍】王勃(
649
或
650—676
或
675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
(
今山西万荣
)
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
“
王于
”
,亦称
“
初唐二杰
”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
“
初唐四杰
”
,其中王勃是
“
初唐四杰
”
之冠。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
“
万里
”
对
“
长江
”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
“
将归
”
对
“
已滞
”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
“
悲
”
和
“
念
”
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
“
高风晚
”
、
“
黄叶飞
”
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
“
悲
”
和
“
念
”
的心情。
首句
“
长江悲已滞
”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
“
游子倦江干
”
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
雾色笼江际
”
、
“
何为久留滞
”
诸句。但如果与下面
“
万里
”
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
“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
,以及谢?的名句
“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这里,
“
长江
”
与
“
已滞
”
以及
“
大江
”
与
“
游子
”
、
“
客心
”
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
“
诗无达诂
”
。
次句
“
万里念将归
”
,似出自宋玉《九辩》
“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句,而《九辩》的
“
送将归
”
,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
“
将归
”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
“
念
”
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
“
将归
”
和上句的
“
已滞
”
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
“
已滞
”
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
“
悲
”
,把这句的
“
将归
”
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
“
念
”
,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
“
诗无达诂
”
的例子。
三四两句
“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
”
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
“
山山黄叶飞
”
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
“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
作诗本乎情、景。
……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
“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
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
“
落花飞
”
与
“
黄叶飞
”
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564052.html
相关阅读:古诗鉴赏分类讲解:羁旅诗
《江行》古诗鉴赏答案
《竞渡诗 (唐)卢肇》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4分)》阅读答案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