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孟浩然《舟中晓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1)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二: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幅怎样的景象?(3分)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颔联“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析二者“妙处”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摘绘了现实中的拂晓扬帆(1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1分),客商熙来攘往的繁忙景象。(1分)(意思相近,即可)
(2)诗人悠闲地欣赏美景,却因霞光而想象看到的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1分)表现了诗人怡然欣赏的态度,(1分)以及诗人在旅途中对名山向往之情。(2分)

(3)同:两者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诗人在江上乘船航行的情景。都侧面表达了诗人欣喜、急切的心情。
异:①孟诗通过“争”“接”描写了诗人在江上乘风破浪赶往天台石桥的情景,从而表达诗人在旅途中兴致勃勃和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
②陶诗则通过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着前进,江风轻轻吹拂着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急于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闲适的心情。


赏析: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奇抉异”(皮日休),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灵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是何等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兼程前进吧。舳舻,一种方长船。“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读者到此自然而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你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那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因此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胡应麟《诗薮》)
  (周啸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637570.html

相关阅读:陈子昂《送东莱学士无竞》阅读答案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赵?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秦巨伯》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