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
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14.
从体式上看,本作品属于(
)(
1
分)
A.
小令
B.
单调
C.
中调
D.
长调
15.
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从梧桐叶落可以感受到凄凉氛围。
B.
月之圆满与人事的不圆满形成对照。
C.
词人思念心切所以捣砧时声音急促
D.
眉黛紧蹙似远山,透露出内心愁绪。
16.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结尾画线句。(
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A
15.C
16.
从意象、情景关系、拟人、人格化等角度答题。如诗人采用移情的写法,芭蕉本来是植物,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这里写芭蕉顿生黄昏到来时的寒冷,写出抒情主人公心绪的悲凉,使无情之芭蕉赋予人的情感,微妙而耐思,辞婉而情深,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这是北宋初广为流传的一首词,笔致工巧,深婉动人,尽极抒写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女子之念思之情,陈廷焯评赞该词:
“
如怨如慕,极深款之致。
”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
“
南唐卢绛病?(
shān
,疟疾),梦白衣美妇歌曰:
‘
玉京人去秋萧索
’
云云。
”
给这首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世称为
“
鬼词
”
,可见人们对其喜爱之极。上阙首句
“
玉京人去秋萧索
”
,点明亲人远去京师,春去秋至而音信全无。
“
画檐鹊起梧桐落
”
,鹊起不顾,进一步暗示亲人一去杳然;庭院阒寂,怅然失望,梧桐叶坠之声亦清晰可闻,怀想之深,立见。
“
欹枕悄无言
”
,夜不安寐,欹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
“
月和清梦圆
”
,梦里依稀与亲人团聚。词人把梦中团聚与中天月圆巧妙地交织一起,
“
圆
”
语双关,圆而不圆,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反衬,思念之情愈婉愈深。
“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
,前后倒装。
“
甚处砧声急
”
,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人从朦胧的睡梦中惊醒。
“
甚处
”
表明砧声从很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并不太响,也符合乍醒恍惚情态。这种响声亦把人惊醒,说明睡得不安稳,夜之冷清更甚,
“
急
”
未必实写砧声矣。
“
背灯惟暗泣
”
,梦断神伤状。眼前冷寂,梦中欢聚,两相衬照,益发伤神怅惘,岂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呀!一
“
暗
”
字,心中哭泣,为伤感之最。
“
眉黛远山攒
”
,接
“
背灯暗泣
”
,给伤心之极攒蹙秀眉一特写,更将满膺思念、一腔哀怨,无法释怀而凝结于眉间黛远。末句
“
芭蕉生暮寒
”
宕开,以景收束。
“
芭蕉生寒
”
凄冷之切,寒气直沁人心里,又不说破,辞婉情切,令人哀怨无端,为以景结情之妙笔。此词上下两阙各用两仄韵、两平韵,平仄传递,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与词意的转进相谐和。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地袒露出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776676.html
相关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赏析(2篇)
曾巩《谢杜相公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阅读答案
《饮湖上初晴雨》阅读答案
方良永《?门吊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