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诗全集】
《赋萧?》
《帝京篇十首·并序》
《执契静三边》
《咏雪》
《咏司马彪续汉志》
《初夏》
《喜雪》
《元日》
《幸武功庆善宫》
《饮马长城窟行》
《采芙蓉》
《咏雨》
《咏雨》
《咏饮马》
《咏风》
《秋暮言志》
《春日望海》
《望终南山》
《仪鸾殿早秋》
《山阁晚秋》
《赋得夏首启节》
《赋得樱桃》
《咏桃》
《咏弓》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咏烛二首》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秋日即目》
《首春》
《出猎》
《冬狩》
《临洛水》
《初晴落景》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度秋》
《赋得白日半西山》
《置酒坐飞阁》
《秋日?庾信体》
《赋尚书》
《咏小山》
《芳兰》
《赋得残菊》
《望雪》
《辽东山夜临秋》
《句》
《月晦》
《除夜》
《琵琶》
《饯中书侍郎来济》
《赋得临池竹》
《辽城望月》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厚野回丹,碧缀烟霞,》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登三台言志》
《重幸武功》
《经破薛举战地》
《赋得李》
《赋得浮桥》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于北平作》
《正日临朝》
《赋得弱柳鸣秋蝉》
《赋得早雁出云鸣》
《咏乌代陈师道》
《赋得花庭雾》
《初秋夜坐》
《冬宵各为四韵》
《赐魏徵诗》
《两仪殿赋柏梁体》
《赋房玄龄》
《冬日临昆明池》
《守岁》
《秋日二首》
《秋日翠微宫》
《春池柳》
《赋得含峰云》
《三层阁上置音声》
《远山澄碧雾》
《赋帘》
《宴中山》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赋得临池柳》
《探得李》
《望送魏徵葬》
《伤辽东战亡》
《过旧宅二首》
《还陕述怀》
《入潼关》
【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18岁时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劝其父举兵反隋。李渊称帝,他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领兵镇压隋末农民起义军,削平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鉴于隋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勤政省刑,颇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患消弭,人口增长,史称"贞观之治"。谥文皇帝。
李世民文武兼擅。即位后置弘文馆,网罗优容文学之士,他自己也"留情坟典,属意篇什"(《贞观政要》卷九引房玄龄语),并对隋末宫体诗风的危害,有所认识。他比较注意诗体的"雅正",对诗歌提出了"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序》)的要求。其咏怀述志之作如《帝京篇》、《登三台言志》、《赐萧□》,巡幸田猎之作如《饮马长城窟行》、《经破薛举战地》、《冬狩》等,表现出雄才大略和戒骄惧盈的思想,流露了对贤才的渴求。其中《帝京篇》曾被胡应麟誉为"藻赡精华"的杰作(《诗薮·内编》卷二),《饮马长城窟行》被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唐诗广选》卷一引)。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也极为传诵。其写景之作颇多精巧之语。但也有少数咏物诗格调不高,骨力荏弱,缺乏丈夫气,为宫体诗之余响。总的说来,在唐初诗坛上,他的诗歌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明代胡震亨说他在唐诗的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也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98首,其中6首一作董思恭诗。《全唐诗外编》收佚诗 3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所收李世民诗,有4 首为佚诗(其中一首虽见于《全唐诗》,但仅存中间4句)。《全唐文》收其文7卷。《唐文拾遗》收其文36篇。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不但在文治武功方面有杰出建树,被封建社会史学家称为天纵神武、雄才大略的令主,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不愧为鼓吹风雅、纬俗经邦的理论家和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诗人。《全唐诗》卷一收录他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另有断句三联及他与诸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一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几乎等于和李世民同时代并为其臣子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及稍后的杜审言、,崔融等五人创作数量的总和。光这点也值得注意。
按理说,封建帝王,生活圈子狭窄,作品容易流于内容空虚贫乏,形式绮摩繁缛,缺乏真情实感。可是,对于李世民的诗创作,却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一刀切”办法,而应根据具体篇什进行具体分析。
唐太宗是个身兼创业与守成双重地位的帝王,早年与群众有一定联系,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他自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资治通鉴》,卷149,《唐纪十》)。隋末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暴,是他目击和亲历的。他青年时代即随李渊起兵太原,戎马倥偬,转战大河南北,以次削平群雄,建立李唐王朝,当时他年二十一岁。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二十九岁时,又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文武大臣协助下,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两同胞兄弟,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李世民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有利于发展生产、安定生活的政治经济措施,终于出现“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丰稔,米斗三四钱”(《贞观政要·政体》)的空前繁荣局面。
与此同时,李世民远在武德四年(621年),就以秦王府为中心,“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孔颖达等十八人为学士。即帝位后,更置弘文馆,与诸文人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员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题下“小序”)。在一次和监修国史房玄龄的谈话中,李世民曾颇有卓识地指出:
比见前后《汉史(书)》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贞观政要·文史》)
这段话实际体现了李世民的文艺创作思想,即应重视作品的社会功能,反对“浮华”,提倡“词理切直”,有益“劝诫”,可裤“政理”。批判锋芒所及,何止触及汉赋?即对南北朝以来缔靡浮华诗风、文风也有所针砭。
不管李世民提出“词理切直”、有助“劝诫”、“政理”的理论原则对唐诗发展影响如何,他自己确是带头身体力行的。例如贞观九年(635年)一次宴会上,他回顾当年夺取政权时备尝艰辛的情景,赞扬萧?是不可威逼利诱的“真社稷臣”,即席赋诗相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还在各种场合写诗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来济等大臣。都可视为是对自己提出的有益“劝诫”理论的实践。
就今日流传的唐太宗近百首诗的题材看,较其他封建帝王的创作远为广泛多样。其中有着意刻划李唐帝国城乡山川形势得天独厚的篇章,《帝京篇十首》可为代表;也有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辽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望终南山》、《辽东山夜临秋》等。这些作品从内容与形式方面说,都是李世民创作中最有特色、艺术成就较高的篇章,值得重视。也有部分诗篇流于雕章绸句,纤巧浮靡,和齐梁以来宫体诗有千丝万缕血缘关系,光从题目上也可看出它们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是“赋……”,就是“咏……”,例如《赋得樱桃》、《赋得李》、《咏风》、《咏雨》以及《秋日效庚信体》等。
《帝京篇》是李世民的代表作,《全唐诗》将它置于卷首。诗的前面有李世民一篇长达三百言的“序”,对历代帝王加以评论之后,就踌躇满志地阐明自己的怀抱和创作动机:“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有助于“劝诫”、“政理”理论原则的体现。在《帝京篇》里,他以组诗形式对京城长安的形势、建筑、景物和宫廷生活,着意加以渲染描绘: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帝京篇十首》之一)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如何肆辙迹,万里赏瑶池!(《帝京篇十首》之五)
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言宫体诗的影响,但字里行间反映出李唐帝国创建初期那种宏伟恢廓、乐观奋扬的气派,给予读者生机蓬勃、蹈厉奋发的感受,毕竟不能和前代那些“靡靡之音,亡国之声”同日而语。胡震亨云:“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雄才自当驱走一世。”(《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这评价是正确的。大概为了体现作者所津津乐道的“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的“雅志”,这组诗相当强烈地透露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励精图治的愿望:“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其二)。“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其四)。“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其八)。“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其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些话倒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作为“贞观之治”的艺术反映,这些篇什对我们不无认识意义。
唐太宗巡幸各地时,写下不少富于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例如《幸武功庆善宫》、《重幸武功》两诗,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运用,浑然一体,气势雄伟豪迈,笔墨纵肆酣畅,在唐太宗的诗中要算最出色的作品了: ……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李世民的诗全集栏目。(http://)
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驻跸抚田?,回舆话牧童。瑞气萦丹阙,样烟散碧空。孤屿合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重幸武功》)
对偶严整工致,已开五言排律端绪。这样内容充实、形式优美诗篇的诞生决非偶然,而是有扎实的生活基础的。史载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庆善宫,贞观六年(632年)巡幸其地,宴从臣,赏赐闾里。“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武功庆善乐’”(《新唐书·礼乐志》)。另一次,李世民冬狩于峻山,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旧唐书·太宗纪下》)。皇帝和父老“论旧事”,感情激动到“涕泣”,确是不寻常的事。这组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述到“欢故老”、“抚田?”、“访牧童”等等动人场面该是实际情况的写照。再读另一首《经破薛举战地》的描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前半幅十句追叙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率师迎击薛举十万之众于扶风,“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略地至陇坻”(《旧唐书·太宗纪上》)那次战略决战的经过,写得鲸吸鳖掷,虎虎有生气,非亲历其境者写不出那种鬼泣神号、天昏地暗的鏖兵恶战场面。后半幅十句则抒发旧地重游时引起的感慨:较多胜利者的自豪,较少世事沧桑的感伤。
唐太宗也写过一些较好的景物诗,例如《采芙蓉》: 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写宫中嫔妃划画舫采荷花情景,形象鲜明,十分生动。“船移”四句状物细腻,写景逼真,具有艺术感染力。他如“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首春》);“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初晴落景》);“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临洛水》);“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山阁晚秋》)……,均具同样特色。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也有其生活贫乏、精神空虚的一面,他的后期特别如此。他也有不少诗由于陶醉于自我表功而流于夸饰失真,甚至以空洞的说教取代诗歌的形象,谈不上有多少诗味。另外一些咏物逞才、小巧弄笔的游戏之作,同样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恰恰是这些诗,成为宫廷诗人题材的主要来源,对应制诗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是阅读时应该进行具体分析批判的。
如何解释李世民创作的上述两个矛盾侧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抵还是生活的变化。李世民在和房玄龄的一次谈话中,曾对国家兴亡之理作了意味深长的概括:“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其实,何止国家兴亡如此?诗人的创作何尝例外!缺乏扎实的生活,诗人的创作才华就无从发挥,艺术的生命也就枯萎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gushi/956749.html
相关阅读:《城外》(作者-李商隐)唐诗赏析
《题情深树,寄象公》(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古诗七言律最新元宵节
夏夜叹
闲居初夏午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