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寄左省杜拾遗》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①左省:门下省。杜甫曾任左拾遗。
②“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同。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③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
④天仗:皇家的仪仗。
⑤惹:沾染。
⑥阙事: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阙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阙:通“缺”。
⑦自:当然。
【韵译】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翻译】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评析】
这首诗题目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 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更多>>
,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英汉对照】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A MESSAGE TO CENSOR Du Fu AT HIS OFFICE IN THE LEFT COURT
Cen Can
Together we officials climbed vermilion steps,
To be parted by the purple walls....
Our procession, which entered the palace at dawn,
Leaves fragrant now at dusk with imperial incense.
...Grey heads may grieve for a fallen flower,
Or blue clouds envy a lilting bird;
But this reign is of heaven, nothing goes wrong,
There have been almost no petitions.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ci/tangshi/787103.html
相关阅读:集灵台?其二?张祜_翻译注释赏析
终南山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 赏析
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赏析
送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