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种猎鹰
[德国]萨克斯
我在《十日谈》中读到
从前的佛罗伦萨有一位
年轻的责族远近闻名
弗里德里希•河尔贝里戈
忍受着真挚恋爱的煎熬,
一位高责的夫人名叫
焦瓦纳,非常的富裕
名声一直受到赞誉
贵族千方百计
向心爱的夫人献殷勤
她却漠视他的爱心
依旧忠于她的丈夫,
弗里德里希花费大量钱财,
终于耗尽了家产,
彻底放弃了希望
迁居别地,陷入贫困
除了一头猎鹰外一贫如洗
他整日打猎为生,
还自照看花园
自食其力以此为生。
她的丈夫去世了,而
儿子,一个年轻的小伙儿,
也身患重病,颜临死亡,
他说:“妈妈,以上帝的名义求您,
为我弄到弗里德里希的猎鹰,
这样能了结我所有的痛苦。”
母亲安慰他,定让他如愿,
立即去找弗里德里希,
她的到来使他快乐无比
非常理智地招待她,
她第一次不请自来,
莫大的恩宥使弗里德里希快乐;
可他既无野味又无鱼类
来布满餐桌
贫穷和不幸迫使着他
掐死了心爱的纯种鹰
煎成美味端上桌来
客气而又聪敏地把它切开
和高责的夫人一起吃掉
而她却不知道。
餐后夫人端庄地把话讲
“承蒙厚爱,我想向您要您的纯种猎鹰,
我儿子已为此盼望已久
病入膏肓,您满足了他的希望,
就挽救了他年轻的生命。”
弗里德里希大惊失色:
“纯种鹰”,他说,
“已被我们吃掉,
被我最最亲爱的人儿吃掉。”
妇人十分惊讨,
他指给他看鹰的羽毛,
两人悲伤地告别
三天后夫人的儿子死去
弗里德里希向妇人求婚,
她接受了他的爱和忠诚,
并不厌恶他的贫困,
因为他品行规矩而又虔诚
现在她又做了妻子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爱都逝去,
爱常常通过爱又产生爱。
(朱万金译)
【赏析】
16世纪市民文学的代表人物萨克斯在青年时期去过德国南部、中部漫游,后创建工匠歌曲学校,推动了工匠歌曲的发展。工匠诗歌(Meistergesang)的前身是中世纪?廷诗、吟游诗,最早起源于15世纪、16世纪时工匠歌手云集的南德地区。萨克斯的时代,是工匠诗歌发展的高峰期,这首诗歌是他一生创作的4275首工匠诗歌中的名篇,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这首诗歌的创作源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讲述的第五天的第九个故事。作为工匠歌手,诗人更注重生活化和通俗化,赋予了原有的故事丰富的时代特色,从而使这首诗歌的改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全诗共60行,每节20行,共分三节。要把这个较为曲折的故事浓缩在这短短的60行中,诗人的诗歌功力可见一斑。
第一诗节,在前六行中,跟讲述故事的方式一样,诗人简明扼要地引入男女主人公,介绍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且开门见山地提到了弗里德里希对贵夫人的爱情,这也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中间六行,对夫人的忠贞、高贵的美德进行了歌颂,她“漠视”弗里德里希,不为其所动,这就与前面弗里德里希热烈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就由此引出了第一节的终唱,弗里德里希终于穷困潦倒,陷入了破落的境地。在这里,诗歌的标题“纯种猎鹰”第一次出现,这是没落贵族的往昔荣耀和身份的象征,也是陪伴他度过穷困孤独生活的亲近的对象。
二诗节,情节急转直下,贵夫人的丈夫去世了,她身患重病的儿子临死前提出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得到弗里德里希的猎鹰,这就为情节的顺利发展作了铺垫:贵夫人决心拜访弗里德里希。由于对其的执著爱情,贵族一无所有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他唯一的财富:“他掐死了心爱的纯种鹰”,做成美味款待心上人。这就留下了一个极大的悬念,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这就引起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三诗节,夫人与贵族之间的对白使得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夫人的到来目的和弗里德里希的无意识行为形成了极为反讽的意味,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没落贵族的善良诚实的品质和对夫人的诚挚的爱情也就得到了最好的表达,使人感动万分。
通过萨克斯对原作的改写可以窥见当时社会进步的风貌。弗里德里希是个贵族,但是后来落得靠打猎为生,并照看花园,自食其力,这其实暗示了当时?廷贵族的没落地位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诗歌对故事原结局也进行了改写,夫人最终接受了弗里德里希的爱情,这更符合市民文学的特质,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特质在这里已经消失了。诗歌的最后一句“并不是所有的爱都逝去,/爱常常通过爱又产生爱”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励志人物,使得结尾意味深长,圆满之余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思索。(汪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21479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