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斯之歌[1]
[德国]菲恩贝格
他们走过杜克斯区,
几百个男子和妇女。
我们饥饿!因此我们
来用拳头敲你们的门!
你们要看看我们的痛苦!
我们没有钱,我们没有面包,
你们把我们的工作夺去。
高高的冷烟自威胁我们,
可是我们要面包,冬季的困苦
逼我们到你们这里来索取!
好吧,把你们的警察派来,
那些戴灰色钢盔的汉子!
让他们拿出橡皮棍子,
拿出刺刀,拿出武器!
我们并不愿倒毙!
佩切克在布拉格的别墅里,
还有那些寄生虫之流,
他们天天用金银餐具
大啖大嚼,吃得饱饱!
我们吃的却只有青豆!
佩切克用手指打榧子说道:
千么不动手?给我开枪!
我不管什么妇女和孩子!
把他们送进区法院里!
让这些家伙吃苦遭殃!
你们吓不倒我们!随你们千吧!
尽管来枪杀我们!
用你们的金属枪弹射击我们!
我们要再三再四地来找你们,
直到魔鬼带走你们!
(钱春绮译)
【注释】
[1]1930年被开除的杜克斯矿工们迫于饥饿,举行示威游行,遭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矿山大老板血腥镇压,矿工们死伤很多。
【赏析】
这首诗歌的创作起因是1930年捷克斯洛伐克杜克斯区矿工的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那些被解雇的矿工迫于饥饿和生存的压力,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矿山的幕后老板佩切克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最终矿工死伤无数,其中还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诗人面对这一惨无人道的血腥事件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在诗中给予那些无辜的矿工们以深切的同情。同时,对那些残暴的资本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第一节中,诗人起笔描绘了一个大规模游行示威的场景:数百名工人,还包括妇女,“他们走过杜克斯区”。在第三句开始,成语故事,诗人的视角突然转换,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展开叙述,以此去揭示他们悲惨的命运。“我们饥饿!因此我们/来用拳头敲你们的门!/你们要看看我们的痛苦!”迫于生计的无奈,也是作为对矿场压迫最为有力的反抗,“我们”必须站起来,与那些剥削者斗争下去,维护“我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着力描绘了工人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被剥夺的残酷现实。工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开始觉悟了,只有团结起来,用反抗去争取自己所应该得到的。觉醒的工人们表现出无所畏惧、充满斗争的英雄气概,而这一切又是和他们感觉到的世界的不公平分不开的。矿山老板佩切克在布拉格的别墅里享受锦衣玉食,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还有那些和他类似的寄生虫,他们整天用“金银餐具大啖大嚼,吃得饱饱”。
而“我们”这些处于最下层的工人们“吃的却只有青豆”。要知道他们奢华的生活都是建立在“我们”辛勤的劳动基础之上的,是“我们”在用血汗供养着他们。
面对这样的境况,工人起来反抗是必然的。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应该受到如此的待遇,遭受如此的痛苦。对于这场斗争,他们也做好了拼死相争的准备。“你们”这些资本家尽管“拿出橡皮棍子,/拿出刺刀,拿出武器!/我们并不愿倒毙!”结果可想而知,矿山方面根本不会容忍这些工人的反抗行为,不会让动摇他们利益基础的不安定因素存在。诗人对那些穷凶极恶的资本家有一段生动的刻画,把他们丑恶的嘴脸生动地描摹出来。“佩切克用手指打榧子说道:/干么不动手?给我开枪!/我不管什么妇女和孩子!/把他们送进区法院里!/让这些家伙吃苦遭殃!”游行工人们对矿山方面的凶恶和残酷也表现出针锋相对的态度。但他们最终也只有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枪弹的射击,以死的抗争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我们要再三再四地来找你们,/直到魔鬼带走你们!”这是对那些凶残的资本家最为有力的预言,告诉他们“我们”会不断地抗争下去,不断地用反抗来击垮“你们”,直到颠覆“你们”的一切,“直到魔鬼带走你们”。
菲恩贝格的诗歌创作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欧洲工人运动高涨时期。他的大多数作品直接取材于当时方兴未艾的工人运动。这首《杜克斯之歌》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首。字里行间充塞着一种悲愤的感情和对资产阶级剥削者批判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中运用的标点符号基本都是感叹号,这使整首诗感情的表达浓烈、凝重。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诗人延续了自己惯有的风格特色,追求简单洗练、富有音乐性的特点。全诗在尖锐的批判锋芒之中?含着节奏的张力之美。(邹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2280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