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给波兰母亲_诗歌鉴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给波兰母亲

[波兰]密茨凯维奇

波兰母亲啊!在你儿子的眼中

如果闪耀着天才的光辉,

在他稚嫩的脑门上,

如果显露着先人的骄傲和高贵。

如果他离开了他的同龄人,

跑去听那老人演唱的颂歌,

如果他低下了头,倾听着

人们讲述先人的事迹。

波兰母亲啊,你的儿子是多么不幸!

在悲哀的圣母像前,你跪下吧!

当你看见那把敌人的宝剑把她的心刺得鲜血

淋漓的时候,

你是否也感到它刺穿了你的心?

虽然全世界都盛开着和平之花,

虽然所有的国家、民族和派别都要团结一致,

可是你的儿子参加了战斗,这斗争对他来说,

只有殉难,只有牺牲,却不能获得光荣。

还是让他早些留在寂寞的洞中,

在那里徘徊思考......躺在灯心草上,

呼吸着潮湿的臭气,

和毒蛇睡在一起。

让他学会把他的,人生语录?怒埋在地下,

把他美好的思想藏在深渊,

悄悄地说着恶话,就像散发着臭气,

装出谦逊的姿态,就像冻?的蛇蚁。

我们的救主,当他还是拿撒勒[1]的孩子的时候,

他就守护着那拯救了世界的十字架。

波兰母亲啊!如果我是你的孩子,

我就去玩他的未来的玩具。

还是早些把他的手臂套上铁链,

让他柔弱的身子拉着小车,

这样,他见到刽子手的屠刀就不害怕

见到绞索面不改色。

因为他不像古代的?士,

把胜利的十字架插在耶路撒冷,

他是新世界的士兵,

为自由而耕作......把鲜血撒在土地上。

总有一天,无名的奸细会告发他,

叛逆的法庭会惩罚他,

凶恶的敌人会判决他,

阴暗的地牢就是他的战场。

那枯木建构的绞架,

就是这失败者的死的纪念碑,

为了称颂他的光荣,

只有同胞夜晚的长谈,

只有女人短促的哭泣。

(张振辉译)

【注释】

[1]耶稣诞生的地方,在今巴勒斯坦。

【赏析】

1830年7月,密茨凯维奇在罗马写出了《给波兰母亲》。这首诗同《青春颂》一样,也是一首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但它又与《青春颂》很不一样:在《青春颂》里,诗人号召年轻人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十年后的《给波兰母亲》里,诗人却更多地抒发了自己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忧虑,对民族复兴的前景的悲观,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

诗人首先以八个“如果”,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儿子”的形象。他的眼睛里“闪耀着天才的光辉”,他的脑门上“显露着先人的骄傲和高贵”;在同龄人消遣娱乐的时候,他宁愿去聆听“那老人演唱的颂歌”,倾听“人们讲述先人的事迹”。他为“母亲”的光辉历史和悠久传统而骄傲自豪,也为“母亲”被“敌人的宝剑”刺得鲜血淋漓而深感悲痛。作为“母亲”的波兰,曾经是仅次于俄国的欧洲大国,却终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瓜分而灭亡。作为“儿子”的诗人,虽然正值英姿勃发的青春年华,却对“母亲”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觉得自己是“多么不幸”。当诗人声声地呼唤着“波兰母亲啊”的时候,一片赤子之诚穿透了语词的帷帐,直达我们心灵的?阙。

在诗人看来,侵略者的压迫无时不在,侵略者的桎梏无所不在,他们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与“团结”,却让“波兰母亲”伤痕累累。在这里,诗人用凝练的诗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并没有掀起欧洲革命的浪潮,也没有动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统治根基,波兰人民只能依靠自身薄弱的力量反抗,许多爱国人士被逮捕,被监禁,被流放,被屠杀。面对强大的敌人,诗人已经预见到了革命道路的艰辛,甚至对革命胜利不抱有希望,因而觉得“只有殉难,只有牺牲,却不能获得光荣”。

但是,“儿子”并没有因为失败的结局而停滞,也没有因为死亡的残酷而退缩。诗人随后描写了“儿子”与侵略者周旋、在他们面前伪装以及随时准备“把鲜血撒在土地上”的反抗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耶稣的故事。道成肉身的耶稣,到处医病和驱魔,宣扬上帝的意志,后被犹大出卖,由犹太教上层阶级判决死刑。“救主”耶?在尘世历经了艰难险阻,最终以圣洁无罪之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涤荡了世人的罪恶,拯救了堕落的灵魂。为了“波兰母亲”,为了“自由”,诗人也愿意像耶稣那样,即使道路艰辛也要前进,即使“无名的奸细”、“叛逆的法庭”和“凶恶的敌人”在前方也不畏惧,即使流血牺牲也要奋斗到底。

诗歌的结尾显得格外沉重,“枯木建构的绞架”,“失败者的死的纪念碑”,以及“同胞夜晚的长谈”和“女人短促的哭泣”,一系列萧瑟而悲伤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壮士已矣的画面。我们看到,诗人一方面渴望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战斗,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战斗不能带来预期的胜利,只有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尽管悲观和绝望埋藏在他的心里,他也愿意全力拼搏,为国献身。这种对祖国母亲的深挚之爱,使诗歌语言异常饱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这样评价密茨凯维奇的诗歌:“清澈弘厉,万感悉至,直至波阑一角之天,悉满歌声,虽至今日,而影响于波阑人之心者,力犹无限。”如果历史上的波兰没有备受摧残,密茨凯维奇能有这样巨大的激情创作出这么悲壮的诗篇吗?显然,正是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了诗人无限的创造力,让他书写出如此震撼心灵、撕人肺腑的诗篇。(蔡海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22842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