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原文及翻译 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原文及翻译 赏析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原文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注释

、下?(xùn):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获:收获。

2、依:依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戮(lǜ)力:尽力。东林隈(wēi):指下?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3、春作:春耕。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4、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眷:顾念,关注。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寄声:托人带口信。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5、饥者:渊明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这两句是说,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

6、扬揖(jí):举桨,即划船。泛:浮行,指泛舟。清壑(hè):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

7、郁郁:一作“嚼嚼(jiào,洁白貌)。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8、悲风:指凄厉的秋风。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晨开:指天明。

9、曰:语助词,无意义。此:指农业劳动。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0、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事:指农耕之事。云:语助词,无意义。乖:违背,违弃。

、聊:姑且。栖:居住,指隐居。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翻译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遥遥致意荷?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赏析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是陶渊明的作品之一。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这首诗就着重表觊了这种情怀。诗中写景形象生动,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这首题为《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的诗,是陶渊明五十二岁时所作。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此诗似乎不算最为传诵的,历来的论者有的比较欣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忘情世事的诗句;有的又好谈“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种“金刚怒目”式的内容。其实,上述两类作品虽各尽其妙,而此诗却亦有其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只是较少人加以阐述而已。

“丙辰”指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6),当时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自资已经十二年了。诗中说“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星火” 指天上的火星(大火),每年秋天火星西沉,象征着一年将尽。“三四”指十二,也就是说诗人参加农业劳动已有十二年之久了。关于诗人参加劳动是不是真象一个农民那样干活,那是另一回事,但在这首诗中确实反映了某些只有亲自参加过农事的人才能体验到的思想感情。这不但在文学史上其他作家那里很难见到,就是在陶诗中亦较罕见。

陶渊明因为不满仕途的黑暗,愿意逃实录归耕,这思想在他较早的一些作品中就有所表现。他现存的作品中,写农村景物和有关农事的诗并非只此一篇。著名的《劝农》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就是他归耕之初所作。但在这些诗中所写的农事,基本上还只是一种理想或愿望。例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到的“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其一);“转欲志长勤”(其二),都只是表现一种想法。诗中的名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最为论者所激赏。象这种诗句虽写得颇为生动,但只要不轻视农民而又有细致观察力的诗人还是可以写得出的。《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首,作于义熙六年(40),当时诗人参加劳动已有多年,诗中的情调就和前此不同:“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的诗句,说明诗人确实参加了一些劳动。他感到劳动的艰辛,却又甘心于这种生活。这种志趣在当时条件下无疑很可贵,但这种情绪仍以不愿与上层社会合污的志节为主。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又是一样。这首诗写的既不是参加农事的感想,也不是描写具体的劳动。诗中着重写的是诗人对这次秋收的期望和欣奋之情。“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两句,深刻地写出了作者当时急切地盼望着这次收获的心情。所以明代钟惺评此二句说:“非惯穷不知此趣”(《古诗归》卷九)。我们知道,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在《有会而作》一诗的序中,他曾自称“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再看《晋书?五行志》的记载,义熙十二年以前,几乎连遭灾荒,从义熙六年至十一年,几乎每年春天都闹水灾,而秋冬大旱,这不能不严重影响陶渊明的收成和生活。他好不容易盼到秋收,所以几乎坐以待旦。下面“扬楫越平湖”等句,看似写景,实际是写田地距家遥远,而诗人赶到那里,天还没亮,在他眼前的还是个幽暗荒凉的山谷,四顾无人,但闻风声和啼猿。到天亮,鸟出林飞翔之时,诗人早已在那里等待着收割庄稼。这一些无非是衬托他迫切希望收获新粮,以维持生活的情状。这也正是旧社会中穷苦农民常有的心理。诗人这样写,无非是要突出自己的艰辛和饥寒,但又不直接点明。“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轻松、乐观,却更突出了饥寒的苦辛。

他虽然很贫困,但诗中反映的情调则比较乐观旷达,尽管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他去世前一年,已经到了饥卧不起的地步。在他的诗中象《乞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会而作》诸篇,都真实地写到了他的贫困。此诗写作者之急于收获,也正是写其贫穷之状,但诗中几乎没有一点寒苦之语,只是以“饥者欢初饱”等语,强烈地感染读者。这种手法比起他前后一些诗人就要高明得多。例如:《艺文类聚》卷五十三所载晋代张望、江?和梁代朱超等人咏贫的诗,无非是写居处的破陋或衣不蔽体之状,情调抑郁,却并不感人。至于此诗,则并无丝毫可怜相,也没有具体刻画贫困生活的情形,而饥寒之情,宛然在目。更可贵的则是作者的胸怀放达,虽然饥寒,却仍以古代隐士??《论语》中的荷?丈人自比,显出了不三江三江于贫贱的可贵风格。这说明陶渊明的诗所以超越当时许多作家,不仅是由于他有杰出的才华,更和他人格的高尚有关。同时,这样写不但没有使人对贫困的印象有所冲淡,反而有所加深。正如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一)。这正是诗人艺术技巧高明之处。

象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在我国文学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古代的作家同情农民疾苦的为数不少,但象陶渊明这样通过亲身体会,生动地写出“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时那种窘迫之情的作品,则几乎绝无仅有。这首诗之所以可贵,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36149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