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负薪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
杜甫《负薪行》原文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杜甫《负薪行》翻译注释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2、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3、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4、“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5、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6、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7、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
8、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杜甫在云安诗:“负盐出井此溪女。”(《十二月一日》)
9、这两句是同情的话。石根,犹山根。
0、这两句是代抱不平的话。是说她们的丑,乃由于生活的折磨,并非由于什么地理环境,故抬出昭君作证。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归州(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有昭君村。归州与夔州接壤。
杜甫《负薪行》赏析
《负薪行》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把贫苦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姊妹篇《负薪行》和《最能行》。
公元七六六年(唐代宗大历元年)暮春,杜甫 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把贫苦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诗写土风,故文字也就朴素。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
《负薪行》写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由于战乱,男丁稀少,许多妇女四五岁尚未嫁人,一生抱恨,心中常叹;由于土风贱女贵男,妇女们要外出谋生挣钱,负薪换钱成为生活手段。诗人看到这些负薪农妇老来仍梳着未嫁女的发型,除了负薪赶集还得贩盐谋利,一个个因困苦而容颜苍老,外人常说这里村妇奇丑,可是美人王昭君的故乡就在这里,可见正是离乱的时世和鄙陋土风及艰难生活造成了负薪女的悲剧命运。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此伤夔女之哲期不嫁者。《杜臆》:丧乱嫁不售,盖男子阵亡,无娶者。)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应门户女出入。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此备叙夔女之苦。《杜臆》:登危采薪,集市卖钱,以供给一家,且不顾死生,而兼负盐井,其劳苦极矣。然野花山叶,比于银钗,则当之者以为固然而忘其苦矣,此尤可悲也。)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
(此见其形容困悴而为悯惜之辞。【鹤注《负薪行》言夔州之女,故以昭君村结之。依诗三韵,分为三段。)
【杜甫的诗词全集 68首诗全集下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473711.html
相关阅读:影子的一课_诗歌鉴赏
祖逖原文及翻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诗歌:月夜潜听_爱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