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原文及翻译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原文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注释

、九峰楼: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一作“九华楼”。

2、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内心。

3、芳草:象征贤者。即:一作“始”。

4、睫在: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长:一作“犹”。

5、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张公子:指张祜。

6、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翻译

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由,一声画角夕阳照在楼头。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到哪年愁恨可与芳草一同罢休?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赏析

《登九峰楼寄张祜》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至六年(846年)杜牧池州刺史任上。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此诗为抒情佳作,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情韵悠长,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并成酣畅。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它将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

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的枨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风骨铮铮,穷极变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众多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致活泼,宛转关情。

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

杜牧的代表诗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507167.html

相关阅读: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李商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籍《吴宫怨》原文翻译 赏析
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
赞酒歌十三首_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