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又有谁来与我月下共饮,醉看明月呢?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粱、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指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指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史记·刺客列传》中易水送别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事。
译文:
听那绿树丛中啼叫的鹧鸪,更令人悲伤的,是那鹧鸪的哀鸣刚停,杜鹃的叫声更加凄切。直啼到春光尽去无处寻觅时,又可叹百花也已凋谢。细算来这些惆怅,还是抵不上人世间的离别。想当初王昭君含恨出关,马上琵琶声声悲切,日暮后的塞外荒凉黑暗。更有那失宠的陈皇后,乘上翠羽宫车告别君王宫殿,幽居在长门宫里,从此与富贵恩爱告别。再看看《燕燕》诗,想那庄姜远送归妾,心中该是何等悲切。
那汉将军李陵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终落得身败名裂。与苏武河梁相别,悲歌一曲“一别长绝”。“风萧萧兮易水寒”,为英雄送行的客人全身孝服似白雪,一曲未终已上路,又何等的壮怀激烈。想那杜鹃啼鸟们如果知道人间还有这么多悲切离恨,料想它们不啼清泪,声声啼血。你走之后,有谁来伴我,共同举杯对明月?
【译文二】
绿树上鹈声声已让我悲伤,更哪堪鹧鸪哀鸣声刚停,又听到杜鹃声声凄咽。春天在鸟啼声中归去再难寻觅,苦恨芬芳的百花全都凋谢。但这种悲伤远比不上人间离别。昭君马上弹琵琶进入边关,幽居的长门宫的阿娇乘翠羽车辞别金殿,庄姜夫人流泪望飞燕送走小妾。
李陵将军百战后归降身败名裂,到桥头送别回望万里故乡,和好友苏武永远诀别。西风萧萧荆轲离燕去秦,满座送行人白衣白冠一片白雪,壮士慷慨悲歌易水河也呜咽。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离恨,就不会再啼清泪而声声啼血。从今后有谁,伴我共醉明月。
【评点】
本篇为送别抒怀之作。首尾以啼鸟相呼应,描写暮春凄厉暮色,中间引述历史故事,铺叙古代种种人间离情别恨,借送别族弟,抒发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壮志难酬的义愤。笔力雄健,沉郁苍凉。
全词共有五处引用典故。上片“马上琵琶关塞黑”用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典故。设想一下,王昭君背井离乡,远赴荒漠,独自马上弹琵琶进入边关时的画面,是多么凄凉孤苦;“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用陈阿娇失宠的典故,汉武帝曾将其打入长门宫,她乘着翠羽车辞别金殿来到长门宫时,又是多么凄惨! “看燕燕,送归妾”用庄姜送戴妫的典故,春秋时卫庄公之妾戴妫生下一个儿子完,立位不久被害,戴妫被迫归陈,庄公夫人庄姜亲自为她送别,两人分别时抱头痛哭。诗经中《燕燕》一诗,写的就是这件事。下片“将军百战身名裂”用汉武帝时名将李陵的典故,汉将军李陵苦战匈奴兵败,后投降;其好友苏武南还大汉时,李陵对苏武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用荆轲事,战国时,荆轲奉命入秦行刺秦王。在易水边上,燕子丹身穿白衣头戴白冠为其送行,荆轲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见《史记•刺客列传》,《易水歌》。
赏析:
这首词极负盛名,全词旨在送别,辛茂嘉为词人族弟,送别时正值其被贬广西。但全词显然并非一般送别,词境恢宏,笔力沉郁苍凉,用典切合作者当时处境。最重要的,作者满腔壮志却不被重用,眼见宋室衰亡,只得将满腹的愤慨与凄怆诉于笔端。
词的上阙写暮春时的落漠,慨叹大好春光不再,似有影射南宋衰落之意。接着作者用了三个典故,昭君出塞,陈皇后遭贬,戴为归国,倾诉的更是流传千载的离愁别恨。此处用典也有暗讽宋室对敌人妥协的政策,可谓语义双关。词的下阙紧随上阙用典,使全词上下两段的街接浑然天成,但所用典故与上半阙已然有别。固然描写李陵,荆轲的旧事也都是在离别,但大家都知道李陵降匈奴后,家人遭灭顶之灾,我们无法确认李陵是否诈降,但从他个经历可知他率军与匈奴大小数十战,虽未将其击溃,却也立下赫赫战功。荆轲则更不用说,易水送别,高渐离的悲歌已成千古绝响,我们也知道荆轲刺秦事败身亡。在此作者用此二典故固然提及的是二人与亲人绝别,与好友分离,但从这两个典故也不难看出,辛弃疾为自己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借典故抒发自己悲愤之意,最后两句“谁共我,醉明月”方才切题,点到与族弟的离别,真正是写法特别,构思巧妙。
全词描写了大好春光的消失,用了5个典故倾诉离别,由啼鸟的鸣叫别离的悲苦。也可将春光消失影射朝庭日渐势微,典故诉说自己壮志难酬,而啼鸟的鸣叫的衬出了作者的落漠与无奈。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的词可谓集宋词之大成。在行动上他也是一名抗击外来侵略的实践者,无奈朝中小人当道,而自己最终未见光复中原的一天,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词人的终生遗憾。我喜爱辛词,但更敬重辛弃疾的为人。他从21岁起义抗金到68岁逝世,一生都在为光复中原奔走。在仕途上他不得志,从而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并未得到重视。他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他也依旧“醉里挑灯看剑”。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在众多朝臣中一片求和声中,他是孤独的。一生中,他提出了众多抗战北代的方略,却从求未得到“主战派”的重视,所以他更是寂寞的。一声浩叹“谁共我,酬明月?”更表现了末路英雄的悲哀,读来让人更觉凄凉,痛心!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瓢泉隐居期间,据开篇用典之意:“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其鸣也,但北不南。”本草亦记杜鹃鸣必向北,此词当为送茂嘉弟赴北之作。宋时南北分割,依后文词义推断,茂嘉此去,必是离开宋土,到金国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稼轩词字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悲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上阙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人多比之江淹《恨赋》,有人据此认为“非词家本色”。首句叠用三种鸟:鹈?、鹧鸪、杜鹃,各有所比。张先词:数声鹈?,已报芳菲歇。可见鹈?啼时,已届暮春,百花退位,故本词以绿树引领,实乃因为芳菲已尽!
鹧鸪也频见于辛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因其鸟叫声特殊,往往隐喻政治上的某些含义。而杜鹃因其凄厉的啼声而闻名。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中子规就是杜鹃。
鸟啼春归,乃大恨事,却“未抵人间离别”。“未抵”二字领句,承上启下,随即叠举别恨四事。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说的是王昭君辞别汉帝北行;“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下阕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宋四家词选》以为“前半阙北都旧恨,后半阙南渡新恨。”词意迭宕,“沉郁顿挫,姿态绝世,换头处起势??。”结韵简练而情境幽远。词中用典“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 接下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当时送行者都穿戴白色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辛弃疾借用以上典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离别之情,隐隐然透出一种生离死别、长相隔绝的恨事!
这首词的奇特之处在于,与一般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写法完全不同。以鸟鸣起,罗列四恨之后,复又归结于啼鸟: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巧妙回应前文。啼鸟不知人间恨,啼声已经如此悲凉凄厉,要是真能像人一样遭受此般离别,他们啼出还能是泪吗?不!一定不是!它们只能象传说中的杜鹃一样,嘴角流血的!
前文将所有可能的联想写尽,尽管笔意跳脱,行文起伏,意念驰骋,但每一个都直贯离愁别恨,所以丝毫不觉其散,反觉顺畅自如,一笔而下,但究竟未说到送别茂嘉的本事上来。结句“谁共我,醉明月。”笔力雄浑,直透纸背,一片奇文,洋洋洒洒,到此有了着落。用这样的六个字点题,雄奇有力,掷地有声!这首词往往被历来的词评家推为辛词之冠,并非无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619102.html
相关阅读:描写山山水水的优美诗句
南乡子?璧月小红楼原文_翻译和赏析_孙惟信
徐志摩的诗
咏铜雀台 汪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