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晋诗人的《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幻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赏析
是西晋太康时代(280-289年)的出色作家。他的赋成绩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已有《咏史》诗,然而,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外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实在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因为门阀轨制的限度,当时出生寒门的有能力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满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踊跃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更进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幻想有才干的常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欲望,能够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擅长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恰是因为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型,作赋以《子虚赋》为榜样。《过秦论》,西汉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模范,阐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信的象征。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役的信号。边境产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跟对孙皓的战役。《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仲春,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战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以为本人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斗暴发的时候,应当为国服务。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盼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便才能拙劣,做梦也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详细的答复:毁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白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蛮夷”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唱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浑,后者淡泊,这种盘根错节的感情是同一的,表现了诗人既盼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力。
还须要提及的是,可以依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断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谈论是以形象表示出来的,并不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偏偏相反,诗中活泼的形象和丰盛的情感存在强烈的沾染力气。
此诗意气豪放,感情高昂,很轻易使人想起。曹植诗云:“就义赴国难,誓逝世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情愿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破业的意愿,都被父子抹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渡过自己可怜的毕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葬送了,所以,诗人恼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54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