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朝诗人的《塞下曲四首》
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边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其二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疆场飞作灰。
其三
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莽成黑云。
其四
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赏析
边塞大多以词情大方、秀丽的边塞景色、激情报国的忠贞或深厚的乡愁为特色。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感慨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气的高度,赞美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心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忱的赞扬,让明媚的东风驱散洋溢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来往的活泼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现。“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留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疆安宁。乌孙是生涯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录,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破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接踵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坚持着跟平友爱的关联,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歌颂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宝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趁势腾起,构成热潮。“海角”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广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火不绝的兵家要塞,现在却充斥和平安静的氛围。这是把本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错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壮入神,情感尢为高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光辉画卷:战斗的阴郁消失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国民酷爱和平、反对战役的高尚理想,是响彻入云的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岂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诩为“句亦吐光”,堪称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斯称赞和亲政策与弭兵幻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暮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5551.html
相关阅读:
蕃州部落能停止,朝暮驰猎黄河曲_全诗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全诗赏析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_全诗赏析
黄河捧土尚可塞,冬风雨雪耻难裁_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