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的词保留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羽士矶,是一座凸起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景致很幽美。张志和这首词刻画春汛期的风物,反应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恶。
白鹭就是平凡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眺望去,它的形状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殊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品。“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翱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弥漫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气象温暖,雨水比冬天多,下多少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不简略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述,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设想,使人们仿佛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断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滋味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色彩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繁忙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动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假如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固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涯,然而,读者通过本人的想象,完整可以领会到词的话中有话。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能够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高兴心境。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丹青。确切,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娇艳的桃林,明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颜色如许赫然,构思也很奇妙,意境精美,使人读作品时,好像是在看一幅杰出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奇丽的水乡景色和幻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在、爱天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仲春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缺鹭,两岸红桃,色泽鲜亮但又显得柔和,氛围安静但又充斥活气。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底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穷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跟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认为笑。先辈风骚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
山谷()暮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现在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世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川起风波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57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