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哲理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唐代诗人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端过一种“裘马清狂”的周游生涯。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生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斥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牢牢缭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眺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愉快得不知怎么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跟赞叹敬慕之情,十分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号,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切实意思,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由一番揣摹后得出的谜底。它既不是形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个别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具匠心地写出自己的休会──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间隔之远来衬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述出地舆特色,写其余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殊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奇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天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为山高,天气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景观,凸起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光左顾右盼地望着,故觉得眼眶有似破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傍晚,诗人还在望。其中储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酷爱和对祖国江山的夸奖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怀魄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识。“会当”是唐人书面语,意即“必定要”。如《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逝世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假如把“会当”解作“应该”,便欠正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照,表示出诗人不怕难题,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蔼概。清代浦起龙以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气度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耸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恰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破在山麓。全文不“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眺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轻时代一首比拟,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始终极备艰苦。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徨之感。作者发端「华山??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高尚。作者固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追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比如作者欲要报国,却老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境。「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履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打算,藉以自我抚慰罢了。情形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计算,无奈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崎岖更是可见。事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发生了厌倦宦途之情,冀望于热烈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幻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谈论,旁边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多少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重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本人因世乱所驱投靠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遇。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核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响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弥漫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便飘泊江湖,仍是关怀朝政,无日或忘。

因为三首诗的寓意不同,所构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而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造成了遒劲峻洁、气势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吐露作者宦途潦倒,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咱们只是从「安得神仙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悉,此诗因此显得委婉波折,沉郁抑扬。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所写风景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到。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作风的不同,刚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代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辉四射,踊跃进取的人生;咏西岳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惟改变的轨迹。不外,无论他的心态如何转变,有一点始终是雷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自得,却仍有报国之思,暮年时他念兹在兹还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概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看望父亲后由齐入鲁,路过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触到泰山之宏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所冲动、沾染,由于这既是盛唐的时期精力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发。思维情感:表白了作者不怕艰苦敢于攀缘绝顶,俯视所有的雄心和睦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571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