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疆场战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邻近,唐时是防契丹的火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面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此只一"望"便生出很多既奇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设想,七八句是"望"中的感叹。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动解,不是惧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换。祖咏当年纯洁是个热血青年,他恰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跟"望"的源起,也是转达边区气氛少不了的一笔。更多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远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含从东北到西北多少千里边境)",是必需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局势的懂得使其发生独特的性命休会。那种苍茫的气概建造在实在的感觉上,很动听。其中"寒""曙"两字颇主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高兴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刻的透视。"沙场"诚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破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外,作者并不想过火渲染凄清,所以立即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意坚定开火,说:"表里江山,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四周云山蜂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感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别感到,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解甲归田":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慨说,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置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天子恳求出使南越压服归附,为表示本人有足够的信念,他请皇帝赏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清楚,更有英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个别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75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