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南宋诗人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想,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春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而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端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的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权贵也携带家属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形成万民同欢的气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演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外形。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迷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依然在写“元夕”的欢喜,只不外上阕写的是全部局面,下阕写一个详细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把个人的欢快天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衣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美丽的手饰,欢欣鼓舞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逐一识别(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候的意中人)。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首,却发明本人的心上人站破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固然是灯火匆匆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濒临地面时早已燃烧散尽,所以即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处所却是阴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依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发挥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打成一片。也就像站在热闹气氛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高傲不落俗套的感到,体现了受冷落伍不肯誓不两立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和比拟,在艺术成绩上绝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竭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用意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不同凡响。此词描写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堪称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光辉,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丽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幻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知识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识者的远见卓识。
全文重要应用了反衬的表示伎俩,表白出作者不与世俗随波逐流的寻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苦)。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成千上万,的这一首,却不人以为可有可无,因而也能够称作是英雄了。然而究实在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奇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设想: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岂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刻画五彩缤纷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荣热烈,令人应接不暇。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氛围来传神来写境,大略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好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罢了。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夸奖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艳服的游女们,行走进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心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老是踪迹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盼望了。……突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明显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清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霎时,是人生精力的凝固跟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谢铭篆,词人竟有如斯本事,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豁然开朗: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错成的元夕欢跃,那下阕的引人目迷五色的一队队的美人群女,本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假使无此人,那所有又有什么意思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损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妙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心,上阕临末,已出“一夜啊!”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阐明了多少时间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刚才前后响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迈”,似乎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世间词话》曾举此词,认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阅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瓜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辨致,它原是双调,高低阕雷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荡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情意,但排句之势是一鼓作气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760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