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思乡的诗句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出自初唐诗人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首是(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路过汉江(指襄阳四周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新闻,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易,意颇深奥;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做作,天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断,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光。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长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顺次层递,逐渐加以展现,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情感,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涯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耐的精神疼痛,都历历可见,赫然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不什么惊人之笔,往往轻易为读者容易放过。实在,它在全篇中的位置、作用很主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杰出的抒怀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故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邻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拟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觉得“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依照常情,这两句好像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整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心寻味,又感到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划定情景”。由于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一方面诚然昼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运气,怕他们因为本人的牵累或其余起因受到可怜。“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怀念跟着担忧同时的到来,构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况。这种抵触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殊是度过汉江,濒临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本来的担心、忧愁和含混的吉祥预见,此刻仿佛立刻就会被路上所碰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暴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圆的欲望则即时会被无情的事实所破碎。因而,“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别情形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定。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能够强烈感想到诗人此际强自克制的迫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力苦楚。这种抒写,是逼真、富于情致跟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咎由自取。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白思维感情时,已经舍去了所有与自己的特殊阅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发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存在极大的典范性和广泛性。形象大于思维的景象,好像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阐明性质很不雷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相似方法来表示,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并驾齐驱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8763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