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虚空
[希伯来]《圣经》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
凡事都是虚空。
人所有的忙碌,就是他在
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好处呢?
一代从前,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太阳出来,太阳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
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
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
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
仍偿还何处。
万事令人腻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
“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
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
无人记念,
未来的世代,
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孙小平译)
【赏析】
这首诗选自《旧约•传道书》的第一章,它是这一卷书的序言。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个别以为,《传道书》为所罗门所作,由于其开卷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语言”的字句。但从书中所表示出来的浊世气象仿佛又与所罗门统治时代的全盛以色列不符,因而亦有人猜忌其为伪托。不外从书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饱经风霜、看透世事跟大智大慧来说,又非所罗门莫属。普通来说,这卷书应是暮年的所罗门所作,他在奢淫腐化,离弃神之后(详见《列王纪上•11》),自发不配用所罗门的名字,故以“传道者”自称,并且全书也表白了他对本人昔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检查,以此警醒众人。
《传道书》堪称是圣经中受到人们争议和质疑最多的一卷书,因为作者在短短十二章中抒发了很多看似消极的思维,以至有人称这卷书为“圣经中的黑羊”。尤其是作为序言部分的这首诗,其中“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类的字句,好像否定了人所有的尽力,传达出一种浓重的达观主义颜色。但其实,如果我们通读了全体十二章,我们就会发明,作者的本意并非叫人们消极避世。在这里,有必要概括地先容一下这卷书的内容。全书第一章的序诗为引言部分,引出了议题——人生虚空,其价值何在?接下来的十余章则为本论部分,顺次论证了智慧、享乐、追求目的、报应、劳碌和竞争的虚空。最后第十一章的部分与第十二章是论断部门,这局部才是全书的宗旨所在,作者奉劝少年人在尚未没落时“记念造你的主”,“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应尽的天职”。因此,《传道书》传达的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的本意是踊跃的,它请求人们信奉神,使生命在侍奉神、喜悦神的进程中取得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的,《无尽的虚空》这首诗,其重要的目标就是提出问题。因此,纵观全诗,其最要害的一句应是“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实在从疑难句这一情势咱们就能够看出,作者并不否认人的劳碌,亦即人生命的价值和意思,他只是对自己在性命中所察看到景象觉得怀疑。哪些现象呢?接下来的两节就是对这些现象的详细描写。
首先是,万事万物好像都没有发展变化。大地、太阳、风、江河(让人联想到形成世界万物的四大元素“土、火、气、水”),这些事物周而复始,固然永不平息地运行着,但却看不到变更的可能,显得没有活力。而人相对这些事物又显得生命短暂,更为有限,作为可朽的生物,一切总归要趋于虚空。其次是,万事万物都不能使人知足。人的眼睛“看不饱”,耳朵“听不足”,这种不满意使得“万事令人厌烦”,人生永远处于苦恼当中。最后是,万事万物在日光之下都不新颖。因为人们忘记过去,而将来的人又忘却当初,所以当人们认为某件事是新的时,其实这件事是早已有了,历史总是在重复自身。
作者恰是从以上这些现象动身,发出了疑问,既然人总归一逝世,既然人生充斥苦恼,既然人老是在反复前人做过的事,那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其实,问题的谜底暗含在诗中的一个关键意象中,这就是“日光之下”这一意象。“虚空”和“日光之下”是《传道书》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前者涌现了35次,后者呈现了29次,但比拟之下,“虚空”只是名义问题所在,而“日光之下”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暗示我们的是一种观照人生的角度,如果我们眼睛只是朝下,陷溺于世俗的物资吃苦或是本身的智慧、力气之中,那么人生必定趋势于“虚空”,然而假如我们能把视角向上,追求“日光之上”的神,那么生命就存在了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抛开其宗教象征不谈,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传道书》所转达出的这种强调灵魂超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认清各种世俗寻求的虚无,从而坚持心灵的一份安静和超脱。(程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hiju/9317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