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维,即主观上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考虑与发现一个问题或观点的正确性,避免因考虑问题的主观性,从而使自己的观点缺乏客观普遍性产生片面结果或片面的决策,在现实中往往产生固执或一意孤行或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总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最合理的、最有效的。
思维存在的普遍性与局限性,换位思维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当普遍,但没有将这一意识提高到一种形式观点的高度,所以运用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是采用了换位思维,也不知道这种思维存在的价值,或许用之,或许不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思维在主观与客观间的平衡,一个人的原始观点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不具有实用性,是片面、独断、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思维方式,而换位思维则能够使观点的主观性得以淡化,使观点更加全面、一般性,更容易被普遍接受。
思维在绝对对立面前不可用,所谓绝对对立,是一种无法调解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观点在对立的立场上是相反的,就如表达式B=!A,可以形象地说,进行到第二次换位时,所得出的结论是与自己的思维是一致的,如此反复,相当于程序设计中的死循环,无法得出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那么换位思维的应用将不再有效,这是必须完全由主观意识来决定自己的处理方式。
思维是果断合理决断的基础,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具有超强的决策能力,也不能熟读四书五经,饱读圣贤书就可以获得的。实际上是因为他不断地接受他人的观点,然后加以磨练,逐步地形成具有合理的决策方式,换位思维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功能。
思维与果断是既矛盾又统一,思维是将一个观点在两者之间互相交换(递归),使其的合理性不断升华,是个过程,也就是说具有阶段性,而果断则体现在主观意思的决断,是个时间点,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应用效果,而其统一主要体现在两者互为利用,换位思维的应用可以保障果断决策的有效性,而果断决策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换位思维的成功。
思维在于平常的积累与消化,换位思维的应用更能够让对方对你的认可,在实际情况下,你如果直接否定对方的意见或观点,或许是否定的对,或许否定的错,用主观的方式来判断一个事实的正确与否,往往很难让他人接受。如果当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或许也能感觉到对方观点存在的可能性,再通过对所有这些观点进行整合,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观点。一个人无时不刻地提出这样那样的观点,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将会有一次或多次的换位过程,这样一来自己的观点则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客观性,别人也将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思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一个人长着嘴巴是用来与人交流的,交流的目的是跟其他更多的人交流,就这样循环反复着,我对本人的成长过程深有体会,从小到大,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在不断地合理化,自己总能感觉到以前所提的观点或许是幼稚的,或许是片面的,更可能就是错误的,现在所能表达的很多观点或许会在将来被否定。
我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自从自己意识到换位思维这种思考方式以来,自己就从来没有伤感过,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在别人的眼里,你就是个冷血动物,失恋后就想到死,去喝酒,去痛哭一场,伤失了前进的意识。一般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如果是我,则不会,需要自己跟自己换位,也就是说自己在伤心之前与伤心之中的换位,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反思,这样会发现自己的痛苦是徒劳的,所以就不需要去伤心了。
思维的前提是要冷静与清醒,换位思维不是在任何一种环境下都能做到的,就如前一例子,正常情况下,人都会被感情冲昏头脑,为了回到自己希望的状态,而与矛盾的现实使自己无法解决,一心不可两用,最近我也尝试着一种一心两用的游戏,对自己的左右手发出相反的指令,看这样能持续多久,事实上过一会而就无法再正确地继续了,正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同时出现具有对立性质的事情时,将会阻止你的正常思维,使思维混乱而模糊,无法持续。久而久之就完全进入某一种状态。失恋一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希望他(她)能够回来,不断地等待,这种情况下最糟粕的情况就是精神失常。
实例一:对创业的认识:
A:我想要创业
B:你有钱吗
A:创业不一定有钱,可以用知识去创业,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B:市场是创业的基础,虽然有独到见解是一种创业的途径,但可能性太少了,有市场创业具有相对容易些。
A:创业不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想以技术创业)
B:现在的技术不是个问题(技术创新没有多大优势)
这段话体现了A在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后,没有对一般性与特殊性进行分析,技术创业的确是一条创业的路,但技术的特殊性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是无法因起步早而获得相应的优势,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见解具有相当的优势。
实例二:对管理规范的认识:
A:管理方面的文档写得怎么样啦
B:到年底才能写完吧
A:能否先拿出不完全规范的文档试用呀,这样可以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让员工更能适应规范化管理
B:这样做是徒劳的
这段话体现了B在实现管理中缺乏对员工的认识,总以为大家都具有自己同等的认识,就算大家都在一个环境下工作,但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觉悟也不同,同样对事务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实例三:了解员工的心态:
A(老板):员工加班后,没有加班费,这些费用放跟资金一起算
B(员工):年底有没有资金还不一定呢,加班不等于给老板白干苦力吗
A:你可以让员工加点班呀
C(项目经理):我让员工加班,我该怎么提呀,他们谁愿意加班呀
B:让我加班,谁给我钱呀,你能给我吗?
这段话可以在有些小公司听到,老板往往以为自己是老板就可能管理着自己的员工,到头来谁也不想干了,员工不怎么干活,自然出不了活,也就没有了效益,老板就没了收入,给员工的资金或福利之类的就少了,如此一来形成一种不良循环,最终还是迎来恶运。
思维在企业中的人性化管理,现在很多企业都讲人性化管理,要求有团队精神,或者有管理多少人的团对,其实这种说法带有极强的主观形式,很多人只注重以权为本,并没有做真正的以人为本,拥有管理的条条框框,的确那也是一种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员工不是因为你有管理能力,而仅是为了生成而暂时服从管理,这也是为什么人员流动的问题,他们不是对你的技术或管理的不认可,而是你无法让他们想信他们存在的实际价值与自身发展,所谓人性化管理讲的是人文环境,如何让员工真正相信你的管理,让他有信心在这里有长期的发展与学习,员工的要求实际上是很低的,他们只是需要不断地发展再发展,他们就能够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员工毕竟是员工,为了更好地获得,他们必须付出,他们必须努力,希望公司管理层能够看到他们的能力与作用以及他们的观点,在企业里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有限的竞争,即在没有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管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同事关系,如果他们的观点只是不断地被否定,那么我想谁都会知道,就算他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没有立足之地,他也会认为自己的才华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埋没,如此一来,他将对该企业失去信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跳槽。跟个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能够听到意见的管理者对这些人群的处理方式问题,当这类人可能会采用两种处理方式:1>完全采用主观的方式看问题,在他的眼里只对对的才是对的,不完全对的就是错的,那么对于这些刚有主见的人就会完全持否定态度,导致他们的主观意识能力得不到提高;2>采用听之,纳之与否定,即为了表现自己的绝对能力,不会轻易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实际过程中可能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乏的而采用了他人的观点,但又没有承认他人的意见,这又有两表现结果,本就拥有观点的人对这位管理者的态度持悲观失望,或者呢,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永远是他人的子集,失去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iwei/15089.html
相关阅读:战略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思维是什么
灵感捕捉训练
我国青少年常见的思维弱点
世界级品牌不能没有强者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