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理论都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范畴。正确理解思维与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整个物质世界。
一、对立统一
物质的对立统一性是物质的根本性质。物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具体性质都基于物质的对立统一性,都能够被物质的对立统一性所概括。
物质的对立统一分质的对立统一和量的对立统一,两种对立统一是同时存在、同时变化的,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在物质的本质中,也包含着物质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基于所有物质共有的相同一的本质而存在的。而对于其所属的若干现象而言,它们也由本质中所包含的现象来统一的。所以,对于相接近的具体物质而言,其统一也是(物质的现象)对立性的统一。对立性的统一也可以是一个过程。由于空间的接近,可导致两物质间性质的相互转化。也就是说,两物质间的对立性向两物质的内部转化。转化的结果为,两物质的统一性加强了。这一过程也可以发生在若干物质间。这一过程说明了,加强空间的统一,就可以加强性质的统一。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对立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是指特殊性质的同一。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是就物质的内涵而言的;物质的对立性的统一是就物质的外延而言的。不同物质,拥有同一的本质。物质的本质之间不存在性质的对立,也就无所谓物质在本质上的对立性的同一。
二、思维和认识
思维就是主体(物质)内部各部分、各层次间的相互反映。思维的目的就是在物质内部不断地加强对立性的同一。这种对立性同一的不断加强,使物质内部各部分间的对立性不断地向内转化。在这里,本文把一个物质的内层若干物质凭自身的实力来参与决定这一物质的各种事物的过程,称为感性思维。本文把一个物质的核心物质依赖这一物质对内层其它物质的控制力来实现这一核心物质对外层物质的控制的过程,称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产物。理性思维是依赖感性思维来建立并维持外层主体的理性机制的。理性思维始终都不能脱离感性思维而独自存在。核心物质不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它可以进行感性思维。因其惯性极小,思维速度就会极快。因此,理性思维不但从宏观上离不开感性思维,而且从微观上也离不开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认识和思维都指的是一种过程。是怎样的一种过程?最初的认识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多半是片面的,但它是直接的,真实的(多半是片面的真实)。感性认识依赖人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与物质之间的同一性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感觉能力也就越强。但是,事实上,人多半无法对物质进行全面的感觉,它只能对物质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进行感觉。要对物质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显然,人的感性认识多半是办不到的。于是,理性认识的出现就成了必然。理性认识就是,人通过已有的知识和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来进行理性思维后所达到的思维与物质间的某种对立性的同一。
对于具体的认识和思维,既有感性的方面,又有理性的方面。
.三、感觉与创造
人如果没有感觉能力,那么人就会失去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就会被孤立起来,甚至不可能存活下去。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感性思维,一般是指有主体参与的时间较短的感性思维。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周围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感觉与周围事物存在着对立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是客观的,它可以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感觉分为有意识感觉和无意识感觉两种。无意识的感觉反映人的感觉器官自身的目的性。有意识的感觉是人对无意识的感觉的利用和支持所形成的感觉的感觉。所以,有意识的感觉更具目的性。
创造是人所特有的。电脑能思维,但电脑却不能创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具有极为丰富的感觉能力,而且能够感觉到这种感觉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并以此为需要和目的。而电脑的感觉能力极其有限,且不能感觉到“自己”有感觉上的需要。感觉就是一种需要。当周围世界没有我们所要感觉的东西的时候,人就会去创造这个东西。所有要创造的东西都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一、这个东西是人所需要的;二、这个东西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能够与周围世界溶为一体。前者是提出问题的原因,后者是解决问题的规律。人所需要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感觉至少是两者之间的事----两者之间对立性同一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所要创造的东西没有无意识的需要,那么,给他金山银山,他也不会创造什么出来。
四、知识与理论
知识的外延比理论广,理论是知识,但知识并不一定是理论。
知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认识。知识存在于人体大脑。媒体上的知识,只是代表知识的一种符号,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知识。这是因为,知识是抽象的,而抽象是不可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的。
理论是也理性知识的形式存在的感性知识。理论所要做的就是,用社会语言的形式来调动理论学习者比较容易调动的感性知识,并指出所要论证的感性知识与这些感性知识的关系。
感性知识包括感觉,也就是说感觉的过程必须遵循感性知识。感觉是感性知识的实现。感觉也包括感觉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即存在关于感觉的感觉。第二个感觉是第一个感觉主体的核心主体感知到的。也就是说,感觉的感觉是感觉主体的核心主体对该主体感觉的感知。而感觉的感觉是更为抽象的感性知识。
理论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从主观的角度理解,用简单的感觉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应用理论。用复杂的感觉、或者说用感觉的感觉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基础理论。对于应用理论,我们往往很容易感觉到它的正确性。对于基础理论我们往往很难理解它。应用理论有时直需直接的感觉,基础理论则要深层次的感觉。当然,我们感觉正确的东西,它不一定正确。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真实地感觉到这个东西的全部,对于应用理论如此,对于基础理论更是如此。从主观上讲,我们对应用理论的感觉比较容易,对基础理论的感觉比较困难。但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基础理论比应用理论简单。因为基础理论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是相距很远的不同现象统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难以感觉到普遍规律的存在?原因是感觉是感性思维的过程。在过程刚开始时,感觉是最强烈的,持续时间长了,感觉就会淡化。到河里游泳,刚下水时感觉特别凉,持续时间长了,就适应了。即凉的感觉因身体与水在温度上的接近而淡化。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价值,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当然,人以及其它物质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律,我们无法失去,更不会有重新获得的可能。对于它们,我们只能用理性来把握。
理论论的是一种关系,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关系。感觉也是一种关系,只是感觉所表达的关系更直接、更能反映其同一性。而某些感觉与感觉之间缺乏关联,它们之间只能用一些基本的规律来统一。这些基本的规律就是基础理论所研究的范畴。于是,对于我们所感觉到的不同的感性现象,如果我们无法用基础理论将它们统一起来,那么,这些感性现象中,必有一些是虚构的,是假象。反之,如果这些感性现象能够用基础理论统一起来,那么,我们直须感觉到其中少数感性现象的正确性后,就可以间接地证明其它感性现象的正确性了。但是,利用理论把握世界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我们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手段。所以,理论是指导我们感觉发展的方法,理论最终会被我们的感觉所取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iwei/384.html
相关阅读:富翁的思维方式:要充分为未来做准备
创新思维贵在实践
想像与联想思维训练
自我训练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