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几种假说。一种见解是把语言、言语和思维看成同一的东西。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认为"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和回答问题……思想就是话主,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也持有这种见解。华生认为思维与自言自语没有丝毫不同之处,他把思维完全看成是无声的语言,只是因为这时身体互动是隐蔽而微弱的,所以使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观察。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思维是无声的、微弱或隐蔽的言语行为。
另一种见解是思维与语言、言语不同一的观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持这种看法,他认为:"说话是心里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又是说话的符号。人类不会有相同的问题,也不会有相同的发音;但是这些文字和声音所代表的心理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反映的事物,对大家都是共同的。"这就是说思维不等于语言。今天,不少西方心理学家也持这种观点,J.皮亚杰是其中的一个。他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发生的起源史,从个体产生和发展趋势,从正常儿童与盲聋哑儿童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又可以通过抽象化的作用来帮助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语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认为思维与有声语言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思维与有声语言并非同一事物。
再一种见解是B·L语言决定思维的极端观点。他认为:语言支配思维,它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个人分析现象、个人综合思想资料的纲领和指南。思想的形成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某种特殊的语法的一部分;在各种不同的语法中,思想的形成会多少有所不同。
语言、言语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语言、言语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主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语言是由一定的词语(含词形、词音、词义)的语法结构、无法规则组成的、人们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是运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过程。言语不是空洞的声音流,而是有确定意义与内容的心理现象;言语的意义(词义和句子的意义)就是思维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语法机构和语法规则也是人类思维逻辑规律的具体表现。个人思维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言语水平的不同。人们要进行间接、概括的抽象逻辑思维更需要借助语言。因此,语言和言语是思维最合适的"物质外壳",思维必须领先词句与言语表现,思维的最后结果都必须以此举作为它的承担着。虽然人们并非全部用词句来思考,有时用科学记号(如数量化公式、数字、音符、钟声、警笛、灯光符号、旗语、乐队及交通指挥等),但这些符号只是语言的辅助形式,若离开了语言、言语,人们的思想就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述。个体语言掌握和言语的运用,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实践证明:言语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但语言、言语和思维不能等同。第一,思维及思维的基础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客观现实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语言、言语只是客观事物的标志、符号,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是代表思维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第二,语言、言语中的词汇与思维中的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或同一。统一概念可由多个不同词汇来标志,如以治病为职业者称一生、医师、大夫、郎中等;同一个词汇可表达不同概念,如"仁"既代表果实的概念,又可代表道德概念;另外,有的虚词并不表示概念。第叁,思维是精神现象,不具有物质性,而语言是其物质外衣,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词形、语音),所以二者不能混淆。内部言语具有发音器官隐蔽性的特点。人在默默思考时,它的肌肉组织让在活动并向大脑皮层发送动觉刺激。但是这种内部语言不等于思维。第四,思维与语言、言语常出现矛盾现象。人们在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时,会出现词不达意、心口不一的现象。如果语言、言语与思维是等同或同一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第五,语法规则和思维规律也不是等同的。各个民族语法规则虽有共性,但其差别性十分明显;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思维的规律虽有某些差异,但其中有共同规律性是主要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iwei/77581.html
相关阅读:战略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思维是什么
世界级品牌不能没有强者思维
我国青少年常见的思维弱点
灵感捕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