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阅读基础方法第一节 无声阅读法
无声阅读(read silently)是相对于有声阅读而言的。它与默读有关,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默读是速读的起点,它也不出声。但虽然不出声,不少人心里却在念,有的还唇动、舌动甚至喉动。无声阅读时,这些毛病都应克服。不然,就会妨碍读速的提高。默念心读最难克服,因为它是内心的一种自言自语,尽管自念自听却难以觉察。无声阅读则要求眼脑直映,是一种纯粹的视读,它不需要将文字转换成声音。如能练好无声阅读就能逐步掌握速阅读法了。要控制无声阅读中的发音,可用上下齿轻咬舌尖或口中含块糖,也可用手按一定的音乐节奏(如2 2拍)敲打桌面。
用限制音量来提高阅读速度,不仅不会降低读者接收信息的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内容。实践证明,所有的快速阅读者都是用无声阅读法。这种方法是把内语言压缩到最大限度条件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内语言变成了能够反映文章内容的一系列的关键词和概念。“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无声阅读法的形象说明。有声阅读速度慢,无声阅读速度快,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阅读法能提高阅读速度,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无声阅读的特点,当然就是不出声了。不过,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不出声的仍然有声带系统活动的潜读也不行。另一点还得提到,就是无声阅读主张用内语言说话。所谓内语言,是认知文字信息的一种新的编码,由语言神经将内语言送到大脑指挥部由其进行处理,引起大脑思维活动。
实现无声阅读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迅速有效地彻底关闭有声阅读和潜读。
我们先分析一下各种潜动阅读情况吧!这些潜动阅读情况主要有:
“唇动”。咀唇轻轻启动,发出非常微弱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舌动”。这种情况更不容易察觉。想都难以想到,当我们将咀闭合的时候,舌头是静止的。可是,当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舌头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我们都会认为它没有别的动作,没有再出声。可是,舌头底下有块肌肉却没有停止活动。它在微微颤动,而且很“忙乎”,上下急速地颤动着。它在干什么呢?那是它与喉部声带一起在偷偷念书呢!我们却毫未察觉。
“颏动”。这也是在偷偷发声,发出我们人耳听不到的声频参与阅读,降低了阅读速度。
“喉动”。它与舌头底下那块肌肉一道,在偷偷地参加上,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扩音器里才能传出轻微的声音。
这些不易察觉的潜读动作都是需要纠正的。否则,就会影响快速阅读。克服的方法如下:
1.整个喉咙部分的肌肉全部放松。
2.把嘴唇合上并含上一粒糖,它能帮助消除舌头下方肌肉偷偷参加阅读的动作消失了,就可以不必再含糖看书了。
3.我们可以用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检查喉咙部位是否还在潜动阅读:把双手轻轻地放在喉咙部位,阅读中它如发生任何轻微的、带有一定节奏的颤动,那就说明它还在进行潜读。这时候,你就可以继续想办法加以克服。
4.克服颏动及膈肌颤动的办法是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同时,要学会做腹式呼吸,快速阅读的高速度并不意味着呼吸速度也要加快。那样做,不利实施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时,大脑处于高度集中注意状态,而身体器官呢?不是要紧张,而是要放松。学会腹式呼吸,有利于
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的松弛,有利于克服骸动和膈机颤动。
为了更有效地读书,或者读更多的书,无声阅读可掌握这样5个要诀:
1.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之前,思考一下自己从这本书中需要了解什么,得到什么。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寻找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其他的便一带而过。
2.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枯燥的你不感兴趣的地方,跳过去,从自己感兴趣的精华、精彩处看去,从作者正式阐明的观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入手,然后紧紧抓住其主要部分进行精读。从感兴趣的地方读起,可节约时间,多读些书,还可以避免一下子遇到过难的内容,
半途而废。
3.重点地方夹张纸条。夹纸条省力省时,下次翻到那一页时,想想当初为什么在此夹纸条,容易加深记忆。
4.训练默读。有人喜欢出声读书。其实,人说话的速度再快,一秒钟也不能读10个字。超过这个界限,就听不懂读的是什么了。视觉接受的信息速度快而且量大,最高每秒20多个字。要是边读边理解,每秒只能记住5个字。默读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默读不是在
心里一字一句地读,而是用眼追逐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意思。
5.多读推理小说能训练阅读速度。推理小说故事吸引人,进入大脑的单词量比内容深奥和陌生的书要多一些。像这样的书在休息时或睡觉前读一些,钻进文字堆里,不但不是负担,还能使你掌握速读方法,对阅读其他书籍大有帮助。
人们交流思想有三种手段:眼观法、耳听法和动作法。现举例加以说明。
比方说,一位好友前来商讨一件事情,你同他进行了交谈。问题谈妥之后,你与他握手告别。这时,你突然想起来忘了告诉他一件重要的事情,于是决定把他请回来。那么该通过以上所提的哪一种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第一,眼观法。当你闪出“请回来!”的念头后,马上走上阳台,去找客人,这时客人走出大门,回过头来挥手告别。当他发现你的手势特殊,不是告别,而是招手,于是又应招而回。
第二,耳听法。你走出阳台,张口就喊:“请回来!”
第三,动作法。你走上阳台,做了个富有表情的招客人回来的手势。客人通过主人的手势、面部表情和全身动作,理解了主人的心意,又走了回来。
看得出,传情的方法有三种,而结果只有一个:接受、理解和反应。以上所举的例子同阅读文章的情况十分相似。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手的动作能够达到语言所具有的交流思想的作用,那么,这种动作显然也能够引起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兴奋和冲动。
手在大脑的各个功能结构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手完成了一定的动作(例如有节奏地进行敲打)之后,大脑皮层究竟有多大部位做了积极反应。有节奏的敲打声会将接受信息的语言运动渠道堵塞住。在这种情况下,逆方向的神经冲动就无法从这里通过。可以设想,在继续手的动作(即不断地敲打)和使语言运动渠道受阻的情况下,默读文章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由于语言运动渠道被阻,负诱导控制了布罗卡区,引起发音冲动的渠道也就阻塞了。要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只能在不出声的条件下进行。一旦敲打的节奏性遭到破坏,阅读就会出现声音。相反,如果有节奏的敲打声保持不变,那么阅读起来肯定是不会有声音的。
这是因为布罗卡区被封锁,语言运动渠道被阻塞。
上述的方案自然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它却反映了无声阅读法的基本轮廓:通过手的有节奏活动将语言运动渠道堵塞起来。这样一来,发音现象实际上就不可能出现。
人们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难道快读的人在看书时一直在敲打什么东西吗?事实当然并不是这样。只要在有节奏地敲打下读上20个小时的书,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思想程序,编制一套新的文字密码。利用这种密码能够只通过目睹对传入大脑的信息加以处理。
掌握这种阅读法的关键,是正确地掌握有节奏的敲打法。为了学会掌握这种节奏,必须首先认真阅读一下关于完成这一简单作业的规定,然后再有节奏地自行敲打和反复进行练习。必须想到,要显示出这种读法的效果,只能有一个条件:读者具有独立处理文章的本领,这就是说,要能够有节奏地敲打,还要正确地检查自己的审音能力。无声阅读法只有在掌握了节奏之后能才能够学会。为了学会节奏,应当按照乐谱的要求掌握节奏图。
根据我们的体会,只要能够仔细认真地完成课文后面所列举的作业,所有的学员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节奏地敲打上20个小时就能够有效地控制音量。但是,由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类型不同,心理、生理的其他特征相异,一些学员完成作业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关闭有声阅读是比较容易的,控制发声系统不发出声来就可以了,要关闭潜读,就不那么容易;但是,它又必须关闭,掌握正确方法后,它又一定可以彻底地关闭。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外,需要强调提出的方法是提高内部语言的传递速度。所谓内部语言,就是理解语言,是把文字信息看明了、懂了,赶快把这信息向大脑输送,大脑接到信息后立即进行思维活动。这方面的神经系统全处于紧张工作状态,处于兴奋状态,自然就抑制了发声系统的活动,使它们没有这方面的驱动信号,它们的活动会自然消失。
是否已经做到无声阅读了,有个简便的检验方法。请你测算一下10分钟你能阅读多少文字信息,如果超出了2500字,那就是无声阅读。如果低于2500字,虽然你已经关闭了有声阅读,不再进行朗读了,可是,你并没有做到彻底关闭潜读。潜读妨碍了你的阅读速度。你仍然要想办法仔细地检查自己的潜读的潜动动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加以克服。
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形,有声阅读、无声阅读都已经真正地彻底地关闭了,可是,阅读速度仍然低于每分钟2500字。这种情形说明,妨碍提高阅读速度的因素是来自别的方面。一是可能对无声快速阅读法掌握得不熟练。特别是对内部语言与大脑思维运用的不好,理解能力跟不上。这些,都会妨碍提高阅读力。如果查明,确实是这方面的因素,就需要在“熟练”二字上下功夫,同时,要注意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设想,今天把道理弄明白了,明天理解能力就有了飞跃的提高,这种设想是不现实的。我们明白这方面的道理之后,通过实践锻炼,理解能力可以得到飞跃的发展。但是,这个飞跃发展的到来,必须经历一个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提高理解能力的问题上,如果缺乏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过高的脱离实际的设想会落空的。当我们认识不到其中病症所在的时候,还容易对无声阅读法表示种种疑惑,这一点,需要加以适当的注意。
一般阅读中的一些习惯动作与快速阅读要求不适应,也会妨碍阅读速度。常见的习惯动作,例如翻书页,在一般阅读视线不能立即扫射到新的书页上,这个过程有的需用3、4秒钟,如果是100页的书,翻书页就耽搁了5、6分钟。快速阅读每分钟读250字以上,5、6分钟就少读1250—1500字左右。实施快速阅读时,可以用铅笔或其他书写工具在书上作重点标志,但动作也要迅速。一般情况下,不停留下来专门做摘录,应在速读一阶段后,例如一个段落、一章或几章后再停留下来单独做摘录或写读书笔记。在快速阅读中,其他无关的习惯动作都要消除,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快读速度。把这些问题都注意到了,有声阅读与无声潜读真正关闭了,经过一段锻炼,无声阅读的速度是一定可以提高的。
全脑阅读基础方法第二节 五步复读法
用五个步骤读完一本书,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阅读法。
五步复读法(SQ3R)的五步是: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这一方法,在世界教学上比较受重视,有的欧洲国家或地区把这种方法列入心理学教学内容中。提出这一方法还是现代的事,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首先得出来的,联邦政府的其他大学也比较流行这种阅读法。《华盛顿邮报》、《时代》、《哈佛大学学报》等报刊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这一阅读方法,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五步复读渗透着全脑阅读的若干基本原理。例如,充分运用大脑思维能力、理解力、信息储存能力;充分运用视觉神经系统、语言神经系统、记忆系统的能力。
五步复读的第一个特点是,把快速阅读与一般阅读结合起来,以快带慢。这一读法一开始是快的,利用扫描速读法进行浏览。浏览之后,确定要读这本书了,重点部分也明确了,在下一步当中,实行慢读、精确细读;快字在先,慢字紧跟其后。
第二个特点是把理解与阅读紧紧联系起来同步进行。它的第二步就是“提问”,在提问中要找答案;在找答案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理解。由于这种理解的针对性很强,所以,理解速度也比较快,效果也比较好。
第三个特点是把阅读、理解、消化和记忆紧密结合起来。前面已经讲过,它的第二、三步都是加深理解;到了第四步,掌握、熟悉知识;记忆就是巩固信息、储存信息。第五步是复习。进一步理解、消化和记忆。
把这些特点集中起来,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快速阅读与一般阅读(即慢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联为一体,充分发挥快读与慢读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这种阅读方法以快字为先导,因此,不愧为一种名符其实的超级阅读法;在快的前提下又注重理解、消化、记忆,合理运用慢读、精确细读。这样,既保证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又适应人们掌握阅读方法的一般状况。原来人们掌握的就是慢读法,后来,为了更好、更多的获取信息,学到更多知识,便学习、掌握快读。因为学习的需要,慢读法不能丢掉不用,人们还得使用它。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都需具有慢读与快读的两种阅读能力。
五步复读把快读与慢读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联成一体,能够激发和调动快读与慢读的两个积极性,因此,五步复读能在国际上得到比较广泛的重视与传播是有缘故的。
五步复读的各步具体内容是:
第一步:浏览
如果你善于浏览,你就有机会涉猎远比你能详细阅读多得多的书和文章。然而对于有些载体,如辅助学习资料,要想对每一屏面逐一详细阅读之前先对其进行总体的浏览一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对一本书的浏览。例如,一本书大约有几个部分是值得快速浏览的,比如:封面、扉页、目录、序言、总结、索引、参考书目、术语表、正文本身的主要部分等等。在开始阅读你现在正着手学习的正文以前,你实际已先看了以上所列的哪些部分?
本书除了没有“参考书目”或者“术语表”部分,包含了所有其他的部分。如果你至少先对它们浏览了一遍的话,相信你在详细的阅读中会有更大的收益。
你也许知道一条古老的谚语:“绝不要以其封面来评判一本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对其扫视一眼,你还真能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信息。它能告诉你:
·总的主题范围——书的标题。
·具体的“倾向”或者“角度”——副标题,如果有简介或者说明性的短评,通常被放在封底。
·作者的名字和他或者她的背景材料以及专长和履历,这些信息能帮助你决定他或她的观点是否是值得注意的对象。
你能从你现在正在看的书的封面(或封底)得到多少这方面的信息?如果你还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就请你在阅读之前务必先注意封面和封底。
既然你现在已了解了这方面的信息,想必你已经看过了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如果你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那么你对此书的兴趣也就会减去大半。显然你能注意到本书是与学习有关的,并且你可能感到本书的写作方法或许是新颖的。你还会注意到作者的姓名(你或许可从封底上了解到他的其他一些著作,这些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以及他的专长与写本书有什么联系。
有时,你从一本书的封面上所得到的信息足以使你明白该书是与你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所以你就能从阅读单上把它划掉,以便用你宝贵的阅读时间去浏览其他的候选品种。
扉页是下一个应注意的对象。它能告诉你一些封面上没有提及的有关作者的内容,而且在扉页的背面可能提供一些对你或许有用或许没用的信息:
·该书第一版是在什么时候;
·它是否是翻译或者国内的作品;
·它已发行多长时间了;
·它重印了多少次;
·它最后一次修订或再版为何时;
·你所读版本的时间;
·它是否是最新的版本;
·出版商的姓名和地址。
本书扉页的正面向你提供了一些你在封面收集不到的信息,而扉页的背面向你提供了本书出版发行的全部历史——这能使你确定它是否符合你所要求的时效性。它也向你标明了出版商的姓名和地址。
目录是你在浏览时绝不能忽略的部分。目录将告诉你作者安排了哪些论题。此外,它有时还将向你提供一些信息,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些论题的——主题、子题目等等。
请回过头去看看本书的目录:
·本书提出了多少论题?
·是否有一些题目你认为应当包容在像这样一本论阅读力的书里,然而作者却没有对其设置专门的章节予以论述?
·在每章里是否设置有子题目?
·是否有一些你在第二条中发现遗漏的题目却在子题目中有所体现?
你在看了本书的目录之后就应了解本书共有10个主要的论题并且在每一章里还有一些子论题。如果你想在你书中寻找某些论题,例如“一目十行”或“过目不忘”,而本书既没有专门的章节也没有单独的部分对其进行论述,因此你就有可能决定这是一本你不想耗费更多时间去钻研的书。
所以,你对目录的浏览应当使你了解到书中所涉及的论题。并且能给你一些线索使你明白各论题之间有何联系。而且当你阅读了一章或者更多的章节后,你或许还会回过头来再一次浏览目录。
也许你拿起本书的目的只是想寻找一些能帮助你回答一个具体问题的参考资料?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的浏览就此打住可能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你已经能清楚本书是否包含有你所关心的内容。另一方面,有时你也许会发现目录对你是无济于事的,它不能帮你弄清该书是否适合你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就得看看。
序言(前言 简介)对于大多数书籍作者都会利用前面的1~2页来介绍该书的内容。然而学生们却常常忽略了它。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这些介绍性的评述往往能告诉你:
·该书的主题;
·书的结构如何;
·该书与同一领域其他书的关系;
·它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
·你是否喜欢作者的风格;
·该书的适用范围;
·作者设想读者可以从此书获得什么收益;
·你预期可以从此书获取什么。
简而言之,序言有助于你决定该书是否值得一读,甚至你可以怎样最有效地利用它。你从本书的序言获取了哪种信息?
陈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反思自我的发展以及读者需要思考的一些关键问题。它也描述了所预期的读者,并且界定了些重要的术语。最后,就怎样阅读本书它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主要被列在书后。你所学习的各种书籍常常会提及其他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可能在全书每一页的脚注中被得到,或者在每一章的尾注中被提及,而且更多的是把它们附在书后。作者可能提到他或她参考过或引用的材料。他或者她也许会建议你进一步去阅读它们。这些书籍一般处在同样的水平或者更为专业的水平。对所提及书的标题大概瞄一眼或许就能使你明白它们的适用程度。请查看一个它们所采用的形式。你认为它们对你有帮助吗?它们为你了解书、对你学习的目的有所帮助吗?
一个更为重要的可以进行概览的部分是:正文本身。作为你浏览的一部分,正文本身也值得你从头至尾翻阅一遍。当你在翻阅时,你可以注意标题和副标题;阅读每章末尾的总结(如果有的话);注意正文在版面上是怎样安排的;查看曲线图、图表、表格等;阅读特殊的句子。
显然,在这一阶段你所读过的大部分内容很快会被忘掉,但这无关紧要。你的目的只是取得对该书的感性认识——它的风格和结构。它是否正是你所需要的?或者某部分是否值得更加仔细地阅读?
如果你还没做这样的工作,那就从头至尾翻阅一次本书,并遵循以上的建议。从这样的浏览中所得的信息可能影响你是否进一步阅读或是不读本书的决定。
没法告诉你怎样翻阅本书可能影响你的决定。例如,有些人看到本书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训练活动而展开,可能由此将受到鼓舞;而另一些人却因这一特点或许反而会扔掉此书!而且你还会发现有些章节比其他章节更接近你的要求。
所以,建议你对一本书的几个方面都就予以浏览。在你具体的学科范围内的书籍不一定都有这些特征。然而另一方面,它们或许有它们独具的值得浏览的部分,例如附录。
浏览或者预习一本书的意义在于决定:这本书有什么内容为我所需?在这一过程中你还可以提出许多其他的问题。
你认为一般需要花多少分钟来浏览你通常必须阅读的书籍?
你应当花多少时间对一本书进行浏览或者预习这将取决于该书的大小(厚度),以及无论你是否想读但你都不得不读它的程度。我们的意见是对一本小型书值得用于浏览的时间至少需要5分钟或者10分钟,即使是你课程中的最重要的书也不必超过半小时。
就这样,假如你对浏览全书已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你期望这对你在开始正式阅读它时将有所帮助。你至少可以决定是否值得从第一章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或者你认为哪一章值得你重点关注)。你可以这样做。然而这却不是最好的方法。或许你可以考虑在浏览的阶段多花一倍时间……
在你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是否考虑对它再浏览一遍?当你已对全书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这一次的浏览应比第一次的浏览更加仔细一些。这次应主要对标题方面予以特别注意:
许多作者在加标题的副标题时都非常用心,以便能使所用的标题表现出他们思想的完整性——其论证结构的统一性。可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标题的作用。他们只想读到像小说一样结构完美的教科书。
显然,标题应当告诉读者每一部分或者副标题部分在论述什么问题,而且还不仅限于此。例如:
读者对标题的字号的大小、醒目程度或字体有何认识(例如你看看下面几页的标题)?
标题还分等级以便告诉你各个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些大的题目内还有许多子题目。
找出“五步复读法”或者一篇文章标题的级别。既然它们能告诉你哪一问题在哪一个标题中予以论述,这就说明它们对表达作者思想的结构是非常关键的。它们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大多数文章都有两个到三个级别的标题,从一章的标题到一节的标题再到分节的标题等等。
其级别在字号和醒目程度上都是逐级降低的。如果作者把他的思想分成不同的级别,那么一定级别的每一个标题将涉及紧随后面的所有内容,直到你看到同一级别的另一个标题。低一级别的标题总是前面高一级别标题的一个部分。
第二步:提问
无论何时当你开始仔细阅读正文时,你应当尽量向自己多提出些问题,提问对阅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们能使你的阅读具有更多的目标,并能促使你阅读时更具批评性和警觉性,使你成为深层含意的积极追寻者而不是语句的消极吸收者。
你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当你开始最初的浏览时,在你的脑子里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并不只是一些笼统大问题,如“我要从中学习些什么”,而且也有各种各样其他比较具体的问题。
在你浏览整本书时,你的问题可能更具综合性。例如,浏览了扉页、序言和目录之后,你可能问自己:对于这一科目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这本书是新近出版的吗?它是否像序言所说的那样对我有帮助?为什么作者认为对这样或那样的论题有必要进行大篇幅的论述?
甚至像这样一些笼统的问题,在你决定怎样或者是否阅读这本书时对你也会有一些帮助的。
然而,当你从浏览整本书转入你准备阅读的章节时,你的问题自然会变得更具体一些。
标题总是能在你的脑子里产生一些问题的,哪怕仅仅是“它是什么意思”。
有益问题的来源不仅仅是你自己。有时你的朋友在你阅读某一章节或者一篇具体文章时,也会向你提出一些问题。朋友们对他们的章节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发表一些评论。这些评论也容易被转化成问题。例如,有人可能讲述到:“这篇文章似乎光天化日地解释犯罪行为的五种方式,然而,我敢肯定,其中只有三种方式是真正有所区别的。”而你能向你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有时,问题的最有利的外部来源是书或者文章本身。作者往往在一章的开头提出三个或四个问题,以此种方式来点明他或她将把你引向何处。而且你将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同样地,用一个问题来开始一段文章的叙述也是作者常用技法,然后他们再来探求问题的答案。
不幸的是,读者常常忽视作者提出的问题。因此他们的阅读就不会获得应有的那么多的收益了。
开放式学习的问题。许多好学的人目前都在学习以资料为基础的课程,如远程教学、开放式教学、灵活教学等。一些学生常常是以自学为基础。在自己的公文包里装有印刷教学课文,有时还加上声像磁带。如果你学习了这种开放式学习课本,你就会知道它们与你现在阅读的书籍一样也会有许多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是常被称之为实践活动或者练习的项目,这是开放式学习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作者在编撰它们时策划精巧,这将有助于你在阅读它们时的理解。因此,作者将要求你通过了解范例,并提出你自己的实例,解决实际问题,把理论与你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等等来应用作者提出的思想。正如本书中一样,作者的评述往往跟随其后,以便给你一个反馈的信息。
问题和反馈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你学习和理解。然而,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开放式的学习教材除了教给你其具体科目以外,还能使你学到其他不少的东西。例如它能帮助你养成阅读时不断提问的习惯。
无论你读什么材料——教科书、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你都应当问自己:“在该材料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如果我想让读者应用这些思想我将插入什么问题才合适?”而且,如果你在阅读中不断向自己提问,那么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
一般来说,要在你通读了正文之后你才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假如你在正文中对一个重要问题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会有其他的办法吗?
如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我能从哪里搞到我的学科方面的一些开放式的学习材料”),你可能会记下来并通过其他渠道,例如从指导教师、同学、图书馆管理员、其他书籍等处寻找答案。
因此,应当进行预先浏览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这能给你提供提问的机会。这样能增添你阅读的目的。刚开始你可能会感到问题的产生不那么容易或者有些牵强,然而当你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得心应手了。询问性地阅读,问题也就自然产生了。
第三步:阅读
在浏览和提问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SQ3R(浏览—问题—阅读—复述—复习)方法的第三个方面了。如果你在初步浏览之后发现你所阅读的内容完全符合你的需要,你就会想更详细地阅读它。
我们在这里要谈论的是常常称之为细心阅读的问题。这应当是第三步,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第一步或是唯一的一步。在进行细心阅读之前,先有更轻快的阅读,也就是浏览和伴随着提问。关于细心阅读我们有相当多的内容要讲。因此在这里就不加以细说了,只想提醒你的是,细心阅读意在积极地和批评性地阅读。你的工作不是像吸尘器一样只是吸取他人的词语,而是应当寻求词语背后所蕴藏的主题思想,并把每一种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其他专家的思想和你自己的体验以及逻辑观念进行对比验证。
当然,在你整个阅读过程中,你应当一直向你自己提问,如:这篇课文有所需要的内容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些是论据还是意见?作者是怎样知道这些论据的(或者怎样评判他或她的意见)?哪些论据或是意见值得考虑?所有这些是否与我的经验相吻合?
在“阅读”阶段不要做笔记。即使书是属于你自己的,也不要在段落上勾画重点符号。
第四步:复述
阅读一篇课文不应以读完而告终。除非你有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即使你阅读的是最重要思想,在你放下书几分钟之后或许就会忘掉50%的内容,除非你采取一项积极的措施——复述它们。一般来说,记住你所学过的思想最可靠的办法是运用它们,而尽力复述它们是你能这样做的第一步。
在你阅读期间,应尽力做复述的尝试。这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你的学习:首先,你将更集中精力地去阅读,因为你知道读完这后还有任务在等着你;其次,你将有机会补救任何忽略或曲解的地方;最后,你将以积极的方式去阅读,因为你必须千方百计地去掌握你所读过内容的要领,并且能以自己的措辞把它总结出来;
你能否通过再把课文通读一遍而获得这些收益?如果能,这只是你的观点,我们却不认为重读一遍能完全替代复述的功效。你清楚地知道,只要你再次见到这些思想你一定能辨认出它们来,但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你能记住它们,更不用说用你自己的话语来表述它们了。
一旦你开始阅读,你就会发现下列步骤是有益的:不时暂停一下,合上你的书,告诉你自己读到目前为止你所遇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隔多长时间你应当停下来一次?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并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这主要取决于你所阅读文本的种类,它们对你的要求以及你阅读这些材料的目的。无论怎样,这里有一些总原则:
如果在读了每一句话之后都停下来复述一遍或许没有这种必要,除非这些句子即长又复杂。一次至少读一段才能弄清作者的意图何在。
遇到长或者复杂的段落,就有必要把书放下片刻,看你是否能用你自己的话语总结出主要的观点,但是不要规定每读完一段或是两段后都得停下来。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妨碍你跟上作者论证的整体思路。
在读完每一节之后复述一次也许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目的。例如,在读到下一个新的主要标题之前先停下来盘清存货可能是较为合理的。这样你就可以连续读几页才停下来复述这一部分你所遇到的重要的思想。
你自然也想在一章或者一篇文章中的末尾停下来对你在整个一章或篇文章中所遇到的所有重要思想进行复述。但是如果你读过的这一章很长或者相当繁琐,那么你的复述就不会那么顺畅或抓不到要点,这样你就只能在中途什么地方停顿1~2次对其内容分而复述之了。
因此,对于经过多长时间需要停顿下来复述一次并没有最佳的标准。这是你必须自己解决的事情。而且,毫无疑问你对不同文本所采用的标准也将是不同的,这要视你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你可能要花去实施五步复读法所需时间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复述这一环节。至于要用多少时间,这取决于你阅读材料的种类。如果你学习的材料比较难于理解,或者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记住这部分材料,那么你就可以比阅读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复述和复习上。
然而,如果你在复述某些课文时花去了一半以上用在五步复读的时间,也不必因此而感吃惊。倘若文中的思想对你而言是很重要的,那么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实际上,真正浪费时间的学生是那些只以又读完一本书为目的学生。即使他们在阅读时理解了所学的内容,然而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除非他们遵循我们所讲述的方法,阅读之后,还得完成复述和复习这两个阶段的任务。
第五步:复习
复习的目的是取得有关复述得怎样的反馈信息。绝不要以为你复述到了每一重点之处,并且复述正确。要知道再一次的检查总能使其结果更精确。
怎样进行复习?你应当懂得,假设你可能遗漏了什么内容,也许比假设你复述得完全正确更为可取。复习的方法之一是迅速重复一遍五步复读法的前面四个步骤。这就是:
1.浏览该节或者该章的总体结构。(再一次查看标题和相应的总结)。
2.回忆你所提过的问题(你能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吗?有新的问题产生吗?)
3.重读课文以查看你是否复述了所有重点。
4.通过补充你笔记中的一些遗漏点和校正一些错误来完善你的复述。
假如该书或文章是属于你自己的,你还可以划出一些重要的段落用其他标记使其醒目。
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步骤应用于本章:
首先复述主要的思想(如:想一想标题),根据记忆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请合上书。
然后重新检查你复述的准备程度。遵循以上的四个步骤或者采用适合你的什么方法。
你对你复述的程度感到满意吗?希望能比你平时达到的程度更好。但是,如果你在读完每一章节之后都尽力完成复述任务的话(假设你没有如此做),其结果会更令人满意。
五步复读法的五个方面被成千上万人采用过。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他们发现这一方法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大,几乎可能肯定地说你的收益也不会小。
然而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五步复读法不是被盲目遵循的清规戒律或是死板的教条。你必须尽量使它服从于并且适用于你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机你可以运用它的不同方面。或者你可以适当调节用于每一步骤的时间量。基本的策略应是灵活机动的,你可以在各种场合下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以下方法可能更加有助于你运用五步复读法:
1.和别人讨论他们是怎样处理他们的阅读量的,他们是怎样选择他们的阅读对象的?
2.和别人商讨是否有一些方法能使你们相互节约阅读的时间(比如通过自助小组)。
3.选择一篇你知道你必须细心阅读的文章或一个章节,并运用五步复读法对其进行学习。记下你是怎样应用五个方面的每一环节的,而且你是怎样使每一环节与你的目的相适应的。
4.尝试把五步复读法应用于一本你必须熟读的书籍。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如果有的话)比你以前用过的方法更能帮助你有效地读书?
全脑阅读基础方法第三节 鉴别检读法
鉴别检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或“猎读”。鉴别检读法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查关键、抓概念、确定中心内容为手段进行快速阅读的读书方法。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鉴别检读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一是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门类和使用方法,要能准确地选择工具书;二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能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
进行鉴别检读还必须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摘录和摘要,记录图书馆和工具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或阅读书目,以便及时地组织或更新阅读计划和活动;二是跳读和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而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三是比较和选择,能从同类书刊的比较中鉴别哪种读物是最佳的或必读的材料,哪种读物只有某一部分具有必读的价值,哪种读物只能作为某种观点的佐证,或者具有资料性的参考价值。经过比较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的阅读;四是概括和组织。
鉴别检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后,还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鉴别检读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解文章是有效阅读的必然条件,理解文章也是阅读力高低的首要问题。何谓理解呢?心理学家们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在阅读比较容易的文章时,理解仅表现为感知,也就是说能够一下子想到从前所掌握的知识(包括已知的词的含义),或者马上能够从现有的知识里抓住所需要的东西并把它们同新的印象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阅读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文章时,对所读内容则要下一番功夫才行。就是要利用知识和建立新的逻辑联系。这是一种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俄罗斯多布拉耶夫教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理解文章,在读书时不仅要注意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要学会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斯米尔诺夫教授在研究了记忆过程之后认为,读者如果一定要记住文章的内容,就必须先设法更好地理解它,然后才能够通过种种办法记住它。
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般有三种:寻找重点内容法、判断法和追忆法。
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再把几个部分按照内容分成几个方面,这样就会形成有利于理解和进一步背诵的重点。心理学家们解释说,同记忆有关的或者在理解中自然“冒出来”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成为理解文章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联想就可能成为理解的一种依据。所谓的重点内容是指某个点而言,这个点的文字虽然十分简短,但是却具有某种更为广泛的内容。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全文的基本思想、关键用词和某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理解的实质是,把文章的内容归结成为简短的、逻辑性强的几条提纲,从每一条提纲里找出一个中心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思想。划分重点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在不丢掉重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提炼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大脑逻辑思维的能力,把理解作为快速阅读的基础,用三个步骤(抓关键词、概念、中心内容)对阅读材料进行迅速、有效的鉴别,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鉴别检读法的作用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迅速、有效的鉴别,而收到速读效果的。这一速读方式能适用的范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其他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的(即总体上的)鉴别;另一方面是对阅读物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鉴别,甚至可以对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鉴别。
鉴别检读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它的具体方法;另一部分就是它的理论依据。现在,就着重向大家讲述这两部分内容。先讲鉴别检读具体方法的内容:
鉴别检读法的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步骤上。这三个步骤简略地说,可用挑、跳、联来表示。
所谓“挑”,就是挑出关键词,这是鉴别检读法的第一步。“跳”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不是鉴别检读法的具体步骤,但是,这一步又必须有,没有这一步,鉴别检读法就不成其为快速阅读法了。“联”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不是鉴别检读法的
具体步骤呢?是的!它是鉴别检读具体方法中的步骤;并且,还是一个第三步骤:确定中心内容。
为什么要用一个“联”字来反映这两个步骤,是何用意呀?因为只有这个联字,才能比较恰当地反映第二步骤“抓概念”和第三步骤“确定中心内容”的特征。鉴别检读法靠什么办法“抓概念”?靠把关键词“联”起来推理。它又靠什么“确定中心内容”?靠把概念“联”
起来进行分析、思考、判断。所以,唯有这“联”字才能比较恰当地反映这两个不同阶段、步骤的特征。
“挑、跳、联,万千文章我鉴别”,是对快速阅读法之一的“鉴别检读法”的形象的说明。
接下来,具体说明鉴别新闻记者具体方法的三步骤。
第一步骤:抓关键词。
什么是关键词?从什么地方去抓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找关键词,首先到句子中去找,然后到句群中去找。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由词和词组组成。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在语音上句子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人们在连续说话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明显的间隔。在书面上,句子的停顿和语调是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的。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起关键性的作用,往往是句子中的主干词,也就是句子中的主要成份,即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句子中谓语陈述的对像,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主语常用的词有名词、代词和有关的词组。句子中的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谓语常用的词有动词、形容词和有关的词组。语法中的实词,是主语。谓语中的主要成份,往往就是我们要抓的关键词。实词,是虚词的对称。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表示人或物及其动作、变化、开头等概念,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句子中的前置词、连接词、语气词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它们不能成为关键词。代词,只具有替代作用,因此,它们不能成为关键词。名词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如改革、信任、观念等),它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有不及物动词(即自动词)和及物动词(即他动词),它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这些词对句子表达的意思起关键作用,是句子中的主干成份、中心词。抓关键词更多的要从这些方面去抓,至于每句话怎么确立关键词,需要从实践中按照上述原则去学习、运用。
找关键词,除从句子中去找以外,还要注意从句群中去找。因为,句群是以有组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用以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过程的语言单位。句群,是由单句(包括复杂单句)、复句(包括多层复句)所组成。句群又是构成篇章的语言单位。抓句群的关键词,有助于了解和确定各部分及全篇文章或全书的中心内容。找句群的关键词,有助于了解和确定各部及全篇文章或全书的中心内容。找句群的关键词的方法与找句子关键词的方法大致相同。在句群中找关键词常常出现数目较多的关键词,遇到这种情况,要进行比较、筛选,留下最能表示句群中心意思的关键词。
第二步骤:找概念。
鉴别检读法的第二步骤为什么是找概念?它找的是什么“概念”?找到“概念”同实现快速阅读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加以明确的问题。
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先说说什么是概念?这个概念是逻辑学中的“概念”吗?是的,正是逻辑学中的“概念”。概念在逻辑学中的定义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鉴别检读法要找的概念就是这样的概念。它之所以要找概念,这同它的目的分不开。快速阅读的目的,是要迅速、有效地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获取更多更好的知识。由于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因此,不论哪篇文章或哪本书都少不了概念,没有概念,就没有文章和书的存在。只因为书中、文章中有概念,书才成其为书,文章才成其为文章。至于概念的深浅,文章与书的质量高低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书与文章都少不了概念,有了概念才能有内容。想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内容就必须了解概念。鉴别检读法要实现快速阅读,所以它的第二步就是找概念。抓住了概念,才能实现第三步,确定中心内容。
怎样才能找准概念呢?抓住了关键词,找概念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概念与语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概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单位。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要领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要领的表达要通过语词,概念的形成与存在也要借助于语词,语词也必须以概念为基础,离开了概念,语词就失去应有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虽然如此,概念与语词也不一一对应。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一个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要领是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一个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概念是要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是有的语词也不表达概念,如虚词中的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等。虚词中联词,如“并且”、“或者”、“如果……,那么……”等是表达概念的,而且,还是逻辑学中的重要概念。一般说来,实词中的动名词、形容词、量词等是表达概念的。我们找概念也要注意从这些词中去找。鉴别检读法第一步就是抓关键词,抓着关键词之后,再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正确认识某种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这就是找到了“概念”。
第三步骤:确定中心内容。
任何文章都是一种反映一定客观事物的特性、关系和规律性,具有严密结构的书面语言形式。文章又是交流思想、交流知识的工具,它突破了口头语言在空间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局限,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和更长的时间里进行思想和知识交流。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反映着作者对于客观事物、认识对象的看法和态度。当我们在阅读活动中,能够确定阅读物的中心内容或主题思想时,那么,我们便抓住了阅读物中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就真的读懂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其他一篇别的什么材料。快速阅读法就是要迅速、有效地确定阅读物的中心内容,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鉴别检读法通过第一、二步骤之后,就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说明它的速度确实是比较快的。
那么,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确定阅读物的中心思想呢?第一、二步骤为第三步打下了良好基础,抓住概念之后,再使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对阅读物的各部分作一番追忆、思考,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或材料的中心内容或主题思想都是有机地渗透在各个部分的,也正如此,中心内容与主题思想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把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综合起来便成了全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中心内容。
这里,重要的是要靠理解。所谓理解,就是通过运用现有知识在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理解的过程是:在句子中抓住了关键词,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把各部分的内容归结成简明的、逻辑严密的主题思想,这也就是中心内容。理解的目的也就在于此:抓住全书的中心内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包括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着自己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的修养。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鉴别检读法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是实现鉴别检读法的可靠保证。通过鉴别检读法的学习与运用,又可以促进人脑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的提高。
鉴别检读法适用于选读,选读后确立下来的阅读物仍然有必要进行精确细读。鉴别检读法的练习,请读者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进行。请注意:先易后难、先小后大,逐步提高。
应当指出,按照鉴别检读法进行练习时,要分阶段、按步骤地慢速训练自己的思维过程。当然,在阅读时则是另一种要求了,那就是既要速度快,又要思想集中。但是,为了使这种习惯变得更加自然、更为有效,就应当分类进行练习。换句话说,我们要像运动员那样,为了
掌握综合动作,先得把它分解开来,分类单独练习。
在实践中如何应用鉴别检读法呢?首先是要记住这种方法的内容和使用步骤。
拿起一篇不到6000个字母的、内容又不很难的科普文章,然后再拿起一支铅笔,慢慢进行阅读,并要根据鉴别检读法的要求在文章上打上记号。为了确定文章的意图,必须找出它的中心内容,即所谓的主要成分。何谓主要成分呢?主要成分是文章的主要概念和真正意图。主要成分是读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概念。主要成分是在分析整个文章意图的基础上对它的中心内容进行重新编码的结果。
鉴别检读法只是文章一个片断的基本含义。所谓片断是指文章的一个段,或者几个句子,或者一个句子。
理解是把普通语言转换为更高级的抽象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指的是,读完一段课文以后,把眼睛从书上移开,试着把本页出现的句子逐词逐句地回忆出来。做不到该怎么办?那么,现在你再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你肯定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时,在逐字逐句地理解读物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用自己的思维语言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编码。这种编码有各种方式。慢读只是把内容编成单词,而很少编成句子。快速阅读是在转瞬间对大段文章、句子、段落,甚至一整页材料进行辨认和重新组编。
鉴别检读法的任务是形成新的合理的组编方法,以便在快速阅读时能够自动地判断和处理读物主要部分的真正含义,即它的实质内容。
总之,超级阅读归根到底是一种判断和处理含义和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如果按照鉴别新闻记者法在读物中划去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以外,余下的组成基本含义的“没有水分的零头”就不多了。这些剩余部分为读者所理解时,就变成一种言简意赅的词句,即核心部分。
在研究鉴别检读法时,我们起初没有想到这种读法可以用视觉来表述,因为鉴别检读法的思想本身并不具有这种明显的形象问题。视觉形象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鉴别检读法。
有一张画把鉴别检读法比作一团凝聚的乌云。前面的云朵就是下着细雨的关键词。关键词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云层,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意义”的乌云,这种云不仅可以带来倾盆大雨,而且可能扔下冰雹,积聚成强大的力量,变成一种思想动力——文章的核心。
当鉴别检读过程自然形成,它的作用自然产生,它的思维过程自然进行的时候,才算真正掌握鉴别检读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sudu/6135.html
相关阅读:一分钟阅读测试
速读训练常见问题及解答
快速阅读训练入门-变速阅读法
速读训练方法“猜读法”
面式速读训练中如何掌握一目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