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丁丁冬冬学识字1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语文教案 来源: 网络


一、 周学习内容:本单元为集中识字单元学习和识字有关的7个部首,进一步汉字表意的特点,渗透字理识字的方法。利用这样的特点独立识字。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认字36个,写字19个。(一类字、二类字、多音字等各多少个)

2.积累:读、背古诗 《夜宿寺》,独立认读生字,感受诗歌的意境。积累7个常有部首(即能力点:句型、修辞、朗读、背诵等等)

3.作:(本周作题目,训练目的,学习的写作方法等)

三、 周学科融合:本单元为集中识字单元学习和识字有关的7个部首,进一步汉字表意的特点,渗透字理识字的方法。利用这样的特点独立识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祖国的感情,感受祖国的字美,热爱祖国的语言。

四、 周学情分析:本周学习生字主要借助图片独立识字,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会更快的认识生字。

课题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授课时间: 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分析

本单元为集中识字单元学习和识字有关的7个部首,进一步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渗透字理识字的方法,利用这样的特点独立识字 。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重点指导以自学为主

学生学法

借助拼音图片、查字表 结对子互帮互学。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认识首都典型的建筑,激发首都北京的热爱、向往之情。(针对课内容及德育渗透)

2.积累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字,积累带提土旁的字(即能力点:句型、修辞、朗读、背诵等等训练点要具体到某段某句)

3.生字目标:指导“世”的笔顺笔画 ,分析“城”和“园”的字形(易混,易错,需特别强调的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1)看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建筑物。简单介绍每个建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感受这些建筑的雄伟、壮观,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认字。

2)借助图画初步识字。

看图读下面的字词,不认识的字从绿色通道或生字表中找。

2.细读感悟点:指导认识生字。

借助拼音独立认识绿色通道的字。积累提土旁的字。并填入常用部首表中。

指导学习生字。指导“世”的笔顺笔画 ,分析“城”和“园”的字形。

给生字组词,并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3.能力训练点:积累提土旁的字。并填入常用部首表中。

4.拓展延伸点:收集有关图中建筑物的知识,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

板书设计

长城 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 中央电视塔 天安门

天坛 中华世纪坛 北海公园

课后反思

课题 平房和楼房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分析

这两首歌谣是为配合识字而编写的。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各自选取了最常见的住房形式,描绘了居住房屋的特点。同时编进了带有宝盖旁、穴宝盖,广字旁、厂字旁、门字框、户字头部首的生字。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精讲 用读听识字带学生整体认识生字。

学生学法

借助图画和字形独立识字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积累7个常用部首,了解它们的名称、字形、表示的大概意思,由此推知带有这些部首的生字所表示的大概意思,进一步感知汉字的特点,培养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

2.积累目标:背诵歌谣《平房和楼房》和《夜宿寒寺》。

3.生字目标:指导“前”和“夜”的字形结构,指导区分厂字旁和广子旁的字。“突”字注意下面的“犬”。

学习重点

1. 初读感知点:1)初读歌谣,说一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解决?

2)指名读歌谣,正音。

3)初识绿色通道的生字和田字格内的生字。齐读、领读 ,开火车读。

2. 细读感悟点:学习生字并感知7个常用部首。

1)由“墙”引出提土旁,复习提土旁的字以及带提土字旁的生字表示的大概意思。

2)看图学习宝盖 、穴宝盖、广字旁、厂字旁、门字框、户字头 ,掌握它们的名称、字形、表示的大概意思。并根据它们的本义写出例字。

3)了解每个偏旁后的词语与部首本意之间的关系,例字从左至右按照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显示本义,再是派生义、引申义。

3. 能力训练点:1)照样子看谁说得多,说得好。例:楼—高楼—大高楼—一座大高楼—建一座大高楼—建起一座大高楼—工人叔叔建起一座大高楼。

室—

2)背诵《夜宿寒寺》

4.拓展延伸点:用歌谣描述自己居住的地方。

板书设计

宝盖 家 客 宽 室 安 宁 宿 灾

穴宝盖 穴 窗 帘 空 突 窝

广字旁 庭 廊 庄 店 库 庙

厂字旁 厅 厢 厨 厕

门字框、阔 闭 闯 闪 闹

户字头 房 启 扇 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iaoxue/42774.html

相关阅读:第三册语文识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