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真正读书是在初中,当时只有十二、三岁。邻居家的大姐在一家国营大工厂工作,可以从厂里的图书馆借书看,我经常跟着她去厂里借书。那是文革结束前两年,能看到的书都是文革的产物,象《金光大道》、《艳阳天》、《较量》……大多是反映阶级斗争的,也有一些反映战争题材的书,象《桐柏英雄》、《红旗谱》等,尽管这些书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于一个刚刚抱起书来的学生来说,仍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
我读的唯一的一本童话是在同学家玩时发现的,书已经破烂不堪。记得书中讲的是一个小孩喝了教授发明的药变得非常小,被一个蜻蜓带到院子里的草地上,把草丛当成大森林的历险记。那本书真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高中时,恢复了高考,学校的教学走上了正规,我的语文就显得比别人好些,每次学习新课文,老师让学生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时,经常能够蒙对。
有一次,老师头一节课讲了其中一段课文的大意,第二次上课时,他显然是忘记了,又让学生说出这一段的大意。别人都没说,我说了出来,老师居然说:“还是陈雷行啊!”我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献给祖国的答卷>>。开头我大概是这样写的:祖国,我献给您的不是缤纷的钢花,也不是雪白的棉花;不是绚丽的彩布,也不是汹涌的麦浪,我要献给您的是一份答卷。接着写“四人帮”如何坏,破坏教育,给国家造成重大灾难,党中央拨乱反正粉碎四人帮,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多么紧迫我做为一名学生多么多么刻苦,最终拿出这样一份包含了党中央的英明、老师的辛苦、学生的刻苦的答卷献给祖国。这篇作文确实让老师感到吃惊。由于批判“四人帮”时,我演过姚文元,又加上写作文好,同学们干脆叫我“姚文元”。好象学校还准备过作文竞赛,我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冥思苦想,那两天,我甚至白天睡觉,晚上思考,肚子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只知道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其实什么做文章的道理也不懂。那篇写得不错的作文开头的那几句好象还是哥哥告诉我的,后面那些思路是怎么对上的,现在也说不清楚。
现在不同了,生活充实了,书读得多了,产生了想法,产生了写的欲望。写得多了,就写得熟练了,从来也没有研究过写作。真正影响自己写作的是《红楼梦》,自然主义手法,把白话说通了,写在纸上再念上两遍就完成了。
现在,最耿耿于怀的是看到孩子们忙于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读书。一个人什么样的年龄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是有规律的,过了年龄就再不会有兴趣读那些书了,从小没有读书的习惯,长大后用功利的诱惑去读书,实在是难以读进去了。美国人对小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宽松的,唯独读书上不放松,规定每人必需读多少本课外书。
上初中时,我拿起一本大部头,就恨不得一下子看到尾。长大了,人家都说读外国名著多么长学问,试看抱起一本大部头,还是真读不进去。要是上初中那时候,能借到这样一本书,那肯定会高兴死了。因为年龄小,没有太多生活的经历,对书里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后来,则喜欢读些名人传记、哲学等,再后来就喜欢读一些能产生共鸣、有见解、有新思想的书。找不到新鲜东西了,自己就想写点什么了。
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小学一年级可以大量地读儿歌、谜语、唐诗,二年级可以读童话,以后可以读历险记,小学高年级可以读科幻、科普,初中可以读些成人的书准备成人了。只有读书的孩子才能长大成人、长大成才。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既便是有文凭,也算不上有文化的人。事实上,大部分老师都成了离不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没有文化的熟练工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115669.html
相关阅读:提升教学质量的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