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法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系统思维方法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先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后推广到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系统”的定义是“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合”。系统思维要求人们必须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完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并辩证地对待它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求达到对问题作出的最佳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其成为优化的知识体系,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在进行强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体现在高考命题原则中,注重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理解和把握,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考察。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再认和再现的基础上,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三学生学习所要求掌握知识容量密度大,记忆任务重。对知识的理解要求程度高,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可以对认知的对象层层剥皮,环环寻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因此把系统思维法运用于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系统思维的三个基本观点是:整体性观点——把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或把握;结构的有序性观点——各要素的所排列出的结构是有序的,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动态性的观点——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属于变动的状态, 系统是不断演化的,系统存在于过程之中。
依据系统论的各种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设计问题的方法有:
一 根据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时代特征。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根本原则,就是指从整体出发来把握系统特点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把历史教学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材等即是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若干个子系统的整体。因此,系统论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对历史教学实践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例如: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从整体角度把它优化组合成:一种社会形态(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发展阶段(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条基本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上述各条主线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环绕上述基本线索组织史实,使学生头脑中混杂的知识有序化、系列化,
历史时代特征起着对这一阶段知识统领的作用,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昌盛和中国世界地位空前提高时期;封建制度衰落等这些时代特征统领着秦的商鞅变法,唐的开元盛世,清的闭关锁国等知识块。紧紧抓住历史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符合时代特征的联想,如秦的商鞅变法,唐的开元盛世,清的闭关锁国的背景和影响,记忆的线索就会被抽出来。以此为主干,建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知识结构,就使学生高屋建瓴的对历史现象进行定性分析。这种整体思维方法适合解决一些大跨度的问题。如我据此设计,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如何?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此题要求学生要对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即一个新政权建立,往往当务之急是政权的稳固,经济的恢复等。
依据整体设计思想,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过度时期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
二 利用系统思维的有序性增性加历史概念的清晰性、通透性。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联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先后程序铺展的,表现为动态有序、纵向有序和横向有序三个方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思维有序性增加学生对历史概念认识的清晰性和通透性。
在教学过程中,按此规律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思维程序整理,顺畅学生的认知。如对国共合作原因问题,在不同题目中选项内容答案相似。如“孙坚持民主革命立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国共合作的最根本原因是是新三民主义”、“国公合作的前提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学生对这些相似历史概念认知模糊。选不准,我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制作一个知识结构图示。
社会性质 → 革命任务 → 革命性质 → 新三民主义 →坚持民主革命立场;
→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半殖半封 → 反帝反封 → 民主革命 →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社会性质决定了革命性质,革命性质又决定了革命的任务,国共两党的纲领都是以社会性质为依据而制定的,都基本体现的了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这正是两党之所以能合作的根本原因。也是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的原因。孙坚持民主革命立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都是在强调新三民主义的主旨。前面的每一级都是后一级的原因,如果同时出现,最前边的便是后边的根本原因。掌握这一知识体系的构成,学生定会清晰这些历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格式塔学派说:“理解就是对各种事物关系的突然领悟。”
三 利用系统思维的动态性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性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思维动态性的观点: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属于变动的状态, 系统是不断演化的,系统存在于过程之中。即就是将某个特定事物放在这个事物与别的事物之间,放在这个事物与它外在环境的种种联系和关系上去分析这个事物,而不是孤立的去分析这个事物。—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属于变动的状态, 系统是不断演化的,不同的 部分又会组成不同的系统,大系统中有小系统,小系统中有更小的系统,历史可谓是环环相扣,承上启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系统在微观层次出现的非决定性问题,在宏观层次上又会变为决定性的。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不仅要考虑这个知识系统内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联系,还要考虑这个知识系统同其他知识系统的联系,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历史事件的关系等,把教材内容优化组合成横观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历史现象的横向关系。
例如:考察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时就要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相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两次鸦片战争发生在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疯狂地掠夺市场,进行殖民扩张;第二章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之时,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近代中国与外国历史的密切关联,在教学中体现,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印象。
又如我在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知识体系设计上,它在救国道路的探索系统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列强侵略的系统中是作为《马关条约》的影响而出现的,居次要地位。即要用运动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功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如这件事的原因可能在哪见件事中是结果。
如对洋务运动的设计上,洋务运动分别在思想发展变化、救国道路的探索、近代化的体系中呈现出不同地位和特质来,反过来洋务运动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及后来的辛亥革命无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样动态设计的,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高效率的提取自己储备各类知识。力求回答问题切中要害,避免答非所问,小题大作。如学生对一些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理解。因此系统思维理解历史概念,长期的坚持将历史发展置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境中,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善于联想的思维习惯,其历史知识的纵横脉络也随学习的深入不断扩展和明晰。形成丛横俾壑的解题思路。从而实现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
四、 利用系统思维的动态性来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各种历史现象都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因此,要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就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考察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把教材内容优化组合成纵观的知识体系,便于形式了解历史现象的纵向关系。
例如: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考察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把相关的内容组合成一个纵观的知识体系: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受到摧残、破坏;新中国建立后有了恢复、发展;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种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在专题复习中使用最多。
记忆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心理学家吉利安提出:“长期的记忆不是消极的信息储蓄...长期的记忆是经过复述和意义编码可以获得,”因此说按 系统思维方法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正是意义编码的重要方式。基于整体系统中,部分与部分之间是存在着各种各样联系的,加之思维的排列是有序的,是清晰的。如:如中近史十九世纪40-70年代这一阶段,按系统思维方法我设计了四个框题,处于一极结构的内容是列强的侵略。一极结构下所分二级结构的内容是中国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在二级结构下的三级结构下又可分:A社会矛盾的变化。B革命任务的变化。C中国经济的变动。D思想文化的变化。这结构中每一个概念之间相互结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要了解下一级的内容就可以逐步向上一级提取信息,如,要寻找思想文化的变化原因就可以到上几级的结构中去找寻。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又可根据各知识结构间的联系保持记忆的长久。
综上所述,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综观全局,在整体控制下,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不同,它采用的是“ 综合——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指导学生历史学习中,那就要求我们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察,而上述宏观的方法就是进行系统整体考察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途径,就能克服学生中严重存在的死记硬背的通病,防止学生的知识的浅露、思维的表面化,避免历史思维中不完整的缺陷,培养学生辩证的系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从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实现历史学习方法的最优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1554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