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高原现象”是课业学习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一般都会经过四个阶段:①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知识,理解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而进步较慢、效率较低;②进步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兴趣渐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③高原阶段:随着学习进一步的深入,会出现进步缓慢,尽管每天学习和练习,但成绩提高不大,甚至停滞不前;④再进步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努力,排除了种种障碍,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成绩又会明显提高。需要指出,上述四个阶段,是指一个简单、抽象的学习过程,只出现一次高原现象。但是,课业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中,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可能几度出现高原现象。这种高原现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学习和进步,也不可能保持同样的速度。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呈波浪式地发展;学习也是一样,有着进步和飞跃的阶段,也有着相对平衡和缓慢发展的阶段。探索高原现象的规律性,分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寻找障碍,是成人教育者的重要课题,它对指导成人科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方法障碍。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2)知识障碍。当缺乏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及时补充,欠帐太多,就会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3)思维障碍。这是由“思维定势”造成的障碍。由于已经形成了用一定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来考虑同一类问题,当这种思维方式与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时,就成了制约学习进步的障碍。例如,学习初等数学,有了一套处理不变量之间关系的习惯性思路和思想方法,到了学习高等数学,如果不能进一步学会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处处不适应而感到越学越困难,习惯性思维应成了学习高原阶段的思维障碍。
必须打开思路,从“山穷水尽”的困境中走进“柳暗花明”的新天地。(4)心理障碍。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怕苦怕累,时冷时热;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这种心理障碍,往往打乱了学习步伐,使正常的学习受到干扰,影响了学习进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刻苦学习,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排除障碍,重新进步。(5)生理障碍。有的人不善于科学用脑,只是埋头书本,熬时间,引起大脑和身体过度疲劳,产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这是生理机能的障碍产生的高原现象。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是减少生理障碍的途径。(6)动力障碍。学习目标浅近,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于“60 分万岁”,或缺乏兴趣,缺乏正确的动力,学习效率必然下降。只有树立远大目标,保持强大的前进动力,才会闯过难关更勇进。高原更象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客观规律,当我们了解到这种规律性以后,就不致为学习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停滞、退步而感到灰心、沮丧,就会冷静地分析产生高原现象的具体原因,从而找到闯过高原的方法,就能满怀信心地征服高原,到达预定的目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182356.html

相关阅读:初中高效学习方法:学习6先6后 考试策略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