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课前预习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习方法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如何掌握“课前预习法” 来源:网络收集作者:佚名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常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当今世界的教育非常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阶段,人才的“才”再不是以传授知识总量大小为单项指标。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则应顺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教给学生知识的模式,把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消化、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作为重点来抓。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循善导,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呢?

指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法”

把它当作学好课文的钥匙

兵法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也是这样。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前能充分地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对新知识的重、难点就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的目的性也就明确了。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力则明显集中和提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若长期以往,形成良好预习习惯,毫无疑问,学生就掌握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钥匙。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做好预习,这样必然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点拨,有针对性地学习,达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自然就能扎扎实实地学好新课内容。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中,课前预习写明:1935年5月,红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读读课文,想想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知道红军一定要夺取泸定桥,课文主要讲“飞”与“夺”。虽然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把握未必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其效果远比被动听老师的传授知识要好过多倍。

教会学生运用“课后提示法”

把它当作理解全文的准绳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一个新概念,叫反审认知,也称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包括体验、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课后提示进行自我反审认知。其实,这里的注解、练习、提示都是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也是知识的巩固。比如课文《落花生》,学生初读有点难度,把握不住中心。但如果翻一翻课后提示,情况就不同了。有一道思考题这样写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请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和它在全篇文章中的作用。从中我们就会领悟到全文的主题:文中主要讲议花生即议论如何做有用的人。课后“提示”常常交代每篇课文学习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基本训练范围,学会理解和运用课后提示及前后课文单元的提示,从而学生就能自我认知,判断自己探索的结果和效率,从而不断调节自己的认识过程,逐步掌握认识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它去解决未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开阔加深,提高阅读理解教材的准确度,巩固学习效果。

教会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

形成抓住知识的特点和系统化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一些比较系列,找出一些参照内容和教材的字、词、句等其他内容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的反差,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能准确地从比较中找出本质的不同特征,理解一种或一类知识的特点及规律,形成鉴别能力,从而逐渐构筑知识的系统化。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后进行比较,学到一些逐词写句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老水牛爷爷》这两篇课文相比,他们都是写人,用第一人称,主旨同是赞扬给人甚多,对人无所求的美德。但仅仅知道这一点是很不够的,比较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差异。通过指导讨论可知这两篇课文的差异是:前文围绕中心,对日常小事细致描叙,以“小”见“大”,后文则抓住名字的来历,粗浅勾勒;两篇课文对人物外貌描写也不一样,前文分散全篇,后文集中开头,而这是只有通过认真比较才能得到的。即使同类文章,也是各有其特色的。这样进行比较学习,即让学生加深理解了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了两位人物的形象,又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能力──写人都要抓人物的特点,根据文章中心不同选择素材。

不间断地进行这种广泛、纵深的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抓住特点,深化所学,加深记忆,而且把孤立、分散的知识串联组合起来,又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表达能力打下基础,使学生增加了学习信心和求知的兴趣与欲望。我们要提高学生自能读书能力和尽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不能不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法”

从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中获取真知

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各种联系来解决问题。如词与词、句与句、字词与上下文之间,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等。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整体,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它们的意思和作用是由具体的上下文等语言环境决定的。如下面两段话:

1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196330.html

相关阅读:SAT阅读提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