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汉的边地各族”一章,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战争,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4.乡土法。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切忌脱离教材。5.释题法。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括介绍,再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6.图示法。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节,可先观察课本上《烧地契》一图,从讲这张图的情景、含义进入新课——土地革命路线。学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另一类是从示意图引入,如“三国鼎立”,可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7.典故法。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商鞅变法”,可由“立木赏金”的典故引入(小学学过)。“淝水之战”,可由“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曲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8.歌曲法。即由歌曲引入新课。
如“巴黎公社”一章时,先放一段《国际歌》;“九·一八”事变可先放一段《松花江上》,由歌词及歌的表情术语入手,引入新课。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9.诗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过的诗引入新课。如“南宋的统治”,可由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引入。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撤。另一类是引用学生在课内没有学过的诗句。如“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212531.html
相关阅读:面面俱到:如何准备面试复试